语文素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3:0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素质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素质论文

语文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文化底蕴欠缺,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创设“多层次”的竞争,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瑶族学生;教学民主;树起自信心;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效率;“多层次”的竞争;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离不开人力耕作,水电路大部分地区还是解放初期的原状,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语音浓厚,普通话水平极低,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与其他同学不易合群,适应集体能力不强。但突出的表现是民族自尊心强,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查看全文

宗教院校语文素质论文

一、宗教院校学生语文素质现状

(一)语文基础薄弱

由于特殊的招生体制,宗教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虽然有一部分是高中或中专毕业,但多数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知识结构单一。语文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宗教实践和社会实践,这使其在理解掌握宗教教义精髓、教导信教群众进行宗教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对宗教经典的理解肤浅,对宗教教义的分析不深,完全靠机械背诵,无法深入领悟其中之真谛、准确阐述其中正确的蕴意,无法把握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内容,自然谈不上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二)语文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宗教院校主要开设宗教、文化和政治三大类课程,其比例为7:2:1,这样的课程设置客观上产生了“重信仰、轻文化”的导向,让大部分学生觉得文化课程不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宗教学识的培养和宗教戒律的修持上,使得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化课程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在学期间,努力学习宗教知识,但那些与宗教知识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宗教政策法规、科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如果仅凭掌握的一些宗教知识,就去从事宗教教务活动,就必然影响其对宗教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对宗教活动的实践和发展受到限制,自身素质难以提升,宗教学识也难有造诣,业务能力难以精深,更谈不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语言文字能力偏低

查看全文

语文素质能力培养论文

目前,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目标和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素质方面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第一,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想学、会学。第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如:教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量完后,引导他们思考,沿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摆的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铺满长方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和宽的乘积。通过这样实践操作,学生手脑协同活动,不仅领悟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利用截补法使其变为长方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这样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去,完成新的知识的同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特别使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如教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除数是什么数,能否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变,被除数呢?学生完成了再讨论,两个除法算是的商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很快悟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学会“会学”。

查看全文

语文课外素质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国家教委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开设活动课应以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目的,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核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而作文知识教学在小学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而它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寓教于情趣活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引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如何激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1、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教学第六册看图作文《春游》时播放儿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让全班学生边观看表演边思考:1、谁演得像?2、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动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创造表演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作文创作兴趣的培养过程中,同时还蕴藏着儿童善感的潜能,如何培养挖掘?在教学《春天来了》景物描写时,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在活动课中,边朗读自己的佳作,边欣赏图画,学生笔下绿的叶,五色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条,调皮的青蛙,构成了一幅幅美妙、充满童趣的画面。在教学描写——状物练笔后,可让学生结合所描写的电冰箱、邮筒、黄瓜、苹果等,绘制成美术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绍,在活动课中,供大家赏心悦目。

2、拼拼摆摆在教学描写景物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摆、拼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孩子想象创造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熊猫打煞、《动物运动会》、《小鸟盖房》……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论文

一、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对语段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忽视读书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课堂上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课文读一遍,有的课文让学生下课读,一篇课文反复读几遍的情况实不多见。此外,学生读书不认真,粗枝大叶,光为读而读,很难达到理解课文的程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生疏,教师在课上对课文的分析效果是很差的,师生双边活动无法展开,更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一定要安排一定的读课文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读熟、读通,自己概述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和掌握。还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把课文读懂了,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往教师独揽课堂,不给学生说的机会,甚至怕学生说错。其实,语文课“说”很重要,一则教师通过学生“说”,了解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程度;二则通过“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说”的话,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不去包办代替。除了课堂上注意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外,还应开展“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选“笑话”、“名人轶事”、“故事”、“历史趣闻”等内容进行1—3分钟说话练习活动。学生对这种活动很感兴趣,为了使自己说的有意思,都认真准备,平时都留心各种趣闻、报纸、杂志、从而又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归宿

学习语文的基本功能力是“读”、“说”,其综合能力是写作。写作是学生把认识、感知的东西由口头语变成书面语并加以修饰和“练”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强弱。因此,语文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学生写作状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初二初三学生尚且写不出来像样的作文,不管题目大小,“两行半结束,内容“少而空”,空洞乏味,文理不通。每年中考学生在作文上失分者甚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写作训练,每节课都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命题,题目大小根据时间、内容而定。命题后先让学生审题,让他们说写作的思路,教师调控点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用文字表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每次布置作文都要给与认真批改。只有这样抓紧抓实,学生写作能力才会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总之,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广阔的探究空间,它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研究、探讨和不断总结经验,使这个课题研究取得良好成果。

查看全文

中职听障生语文素质论文

一、语文教学中使用主题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听力障碍学生的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一般是通过单独招生、单独考试或注册入学等方式进入学校学习的。听力障碍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地区性手语的局限,教师和学生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最初教育阶段通常需要听障学生中听力较好且手语较熟练的学生帮助翻译,这些学生在“教育磨合期”往往充当教师与听障生之间的联系纽带,随着时间推移,师生沟通逐渐深入,各地方手语的局限性才会渐渐消除。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的残疾等级不同,受家庭条件、后天语训干预以及父母重视程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听力较好可以读懂唇语以及接受过较为系统基础教育的听障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较强,反之则较差。相当于第二外语的汉语,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所以,选择适合听障生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主题教学法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这两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通过整合授课内容,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提出若干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而后与学生商讨,确定一定时间段内学生需要学习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中进行学习,在积极参与中获得新的知识,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习,课下通过与家长、同学的互动、协作也可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听障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往往更偏向于主动探求而非被动接受,他们的动手能力极强,如果在学习上受到教师的肯定,就会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正激励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障生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信息,而长时间集中看教师的手语解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主题教学法符合听障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习惯,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在特殊教育学校听障生语文教学中实施主题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语文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高。主题教学过程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有利于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拓展人的能力,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二、主题教学在中职听障生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在对听障生进行主题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十分重要。中职阶段的听障生语文基础普遍较薄弱,因而选择主题时应首选贴近学生生活且其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学生自幼生长的家乡、学生最关心的专业前景及就业情况、学生在基础校学过的作家作品等。学校座落在沈阳市,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学生们在沈阳学习、生活,对这个城市也比较熟悉,因此可安排一次“共寻沈阳历史”的主题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分工协作,按历史年代搜寻资料,再将所寻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既了解了沈阳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也知道了沈阳历代文化名人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学生们被沈阳深厚文化底蕴感染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语文知识;听障生来到职业院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可以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及家人,我校学生最关心的就是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今后的就业情况。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笔者设计了以“专业助我自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采访专业人士和专业教师、上网搜集专业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专业,认识自己的专业,于主题活动中逐渐培养热爱专业的情感,树立学习好本专业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次主题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选材和组材的技巧。在选题时也可选择一些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题目,如“又是一年清明时”、“我的母亲”等主题,结合传统节日清明节、母亲节、春节等,利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特殊教育学校生源招收渠道比较复杂,一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状况错过了最佳受教育年龄,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残疾在心理上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的德育、美育功能。在设计授课主题时,可结合学生上述特点,选择励志类文章,如《我很重要》《十八岁出门远行》《那一年,面包飘香》等。选定主题后即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以“走进朱自清”为例,请学生将以前学过的朱自清所作文章整理出来,教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写作特点及他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朱自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将适合学生学习的朱自清的作品一一列举出来,如《冬天》《背影》等,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些作品的写作时间、背景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二篇文章书写读书心得,做成PPT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而后由教师总结,选出任务完成最出色的小组。最后,请每位同学以“我看朱自清”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以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的认识。整个活动过程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互助,又要求学生扩大自己涉猎知识的范围,扩展获取知识的渠道。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过程,有效改善了听障生不喜欢读书这一现实状况,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辨别有用材料的能力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用主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与活力,在完成既定教学目的的同时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课上合作交流,课下协商互助,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的思想和习惯。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查看全文

语文素质管理论文

在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讨热潮中,有关专家大声疾呼:“应当设法唤醒儿童沉睡的右脑。”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引导下,一切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发展左脑功能进行的。学生终日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背范文、做题目成了他们活动的主要内容,致使儿童左脑超负荷运转,右脑失去启动机会,越学越呆板,越学越笨拙。这就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右脑掌管形象思维,左脑则掌管抽象思维。思维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日本有位著名医学博士最新研究认为:右脑是“祖先脑”,储存着从古到今人类500万年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激活右脑,让儿童获得外部感知表象后,内化成“脑图”、“脑声”等形象(即“在脑子里绘画、录音”),接着外化为书面表达,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开发大脑智力,提高课堂作文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

从这一思想理念出发,参照全国“九义”教材三年级“基础训练”中“按顺序记叙一个有趣的游戏”的要求,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

[题目]馋猴推车

[要求]

一、通过声、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脑,引发学生作文兴趣,唤起大脑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内容记叙清楚,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查看全文

语文素质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转变观念,倡导开放式教学、学习方式。

我认为这是能否做好课改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及教材编排体系,都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而只能将它看作是为教师的教学构建的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教师可以也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删减或充实,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延伸;同时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和弹性的语文课程体系,自然它也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设计问题,设置情境,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能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素质。

1、利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话朴素的道出世间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风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长莺飞等形成了无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类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诸如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书刊、影视、网络、园林、建筑等无数神妙无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搜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山青水秀的柳州城展现出悠久历史;龙潭鱼跃、鹅山飞瀑、罗池映月的美丽传说让他们着迷;都乐岩、龙潭风光让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柳候祠、东门城楼、白莲洞让他们领略着历史文化的神韵。由此引申出的程阳桥、钟鼓楼、打油茶、三月三、踩堂舞使他们尝试着去了解向来不注意的文化生活,试着感悟。在接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了许多疑惑,这就驱使他们去询问长辈,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自然、人文、历史知识的积累。当他们试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就得到不断的提高。

2、利用家庭、社会、校园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氛围、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等。现在的家庭中小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庭学生的摇篮,家庭教育主要是亲情教育,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就应在“爱”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在赏析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充分利用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而他们是否尝试过关心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方面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关心家人固然很重要,同时关注社会也很重要。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缺乏起码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那么就很难培养正确地是非观、荣辱观,自然就难以培养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的现代意识。因而,我时常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演讲、编课本剧、各类竞赛都是大家畅谈感受,分享快乐的好时候。多方面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必然可以丰富他们生活阅历,开拓视野,思想逐步成熟。多观察,多听取,多思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在学着语文、用着语文。听的时候,自然能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说的时候,肯定能说清自己的观点,写的作文也就不会空洞无物了。

查看全文

语文素质教学论文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路子只有一条:就是全方位地改革语文教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素质。

一、改革教法,诱导成功

在课堂教学的教法改革上,我们主张一法为主,兼用多法。关键是教师在教法的选择和组合上,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与练的时间比例及练习的设计上,要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板书及提问的设计上,要新颖和富于启发性,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记忆新知,有助于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每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要力求全面理解抓住本质,掌握要领;通过试验,取得成效,然后组织推广。例如低年段语文的支架式直呼音节的新教法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先派教师到市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新教法的要领,然后回校同科组的10位语文教师反复揣摩直呼音节的教学要领、步骤,并采用循序渐进、分步过渡直呼及教顺口溜、儿歌、趣味拼读、看图摆音节等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再其次,是讲究科学,坚持精讲巧导。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低质乏味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而不讲科学的教学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学,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力求做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六(3)班的叶老师在教学《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绘画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山势,巧导学生理解“逶迤”、“磅礴”,再通过填比喻句:()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看来像(),加深学生对上述两诗句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总是竭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迈出一步将会成为他们思维的情绪刺激的源泉。”这里的帮助指的是启发点拨,使学生于疑惑处豁然开朗。例如四(5)的欧阳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有趣的小实验》一文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做实验:先将纸片放进水杯中粘在杯侧,然后将水杯垂直放入盛满水的器皿中,然后取出,再斜着放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两次水杯中的纸片和内壁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及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明白空气的存在。

二、改革活动课程,培养综合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学生素质管理论文

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根本是素质的竞争。把提高人才的素质作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成为教育部门的必然使命,学校责无旁贷地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中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顺从时代的潮流,适应这一历史的转轨,自觉地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和意义。正如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作为教学目的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素质,从广义来说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从大纲这两段鲜明的论述中,我们足可见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内容与提高学生素质有密切关系,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特殊意义。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自觉地结合学科的特点教学,把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紧密地柔合在一起,为素质教育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结合语文学科“文道合一”的特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

政治思想素质

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而选进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文道合一”的有机结合体。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本学科课文教学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课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成为语文教学;同样,离开“道”的教育来谈“文”就成为机械枯燥的文字符号系统灌输,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柔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真谛,才能教会学生领悟出生动活泼的祖国语言的精华,才能使学生既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又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这既是语文学科重要教学规律之一,又是通过语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