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01 04:00:29

导语: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研究

摘要:中职语文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彰显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教师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均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方面。通过科学制定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路径,寻求破解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困境的方法,发挥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实现路径

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它招收的对象主要是想学习技术、寻求职业技能训练的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这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后,就能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和课程设置上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性。语文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职业化特色。中职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也要为其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综合性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中职学校学生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一、中职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中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色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增多,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更应该契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彰显课程特色,体现出专业化特色。这样不仅可以为职业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为将来走向社会储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彰显中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承载着人类的文化成果,传递着人类的文明思想与情感,扮演着文化载体的角色。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如果中等职业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即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很高,也难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教育中要不断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让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在未来才能更好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有利于中职语文学科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职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符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但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只是简单把重点放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上,不能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出现割裂现象,这大大削弱了中职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让中职语文在中职学校凸显自身的特色,发挥它的价值,让中职语文学科更好地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而增强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展示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1]。

二、中职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思想转变不到位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职业教育系统。然而,由于先进的中职教育理念不足,有的教师忽视了中职语文为专业课服务的教育目的,仍然坚持学科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低。教学设计上,仍然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局限于课程考试成绩的结果评价,缺乏多元性。这些原因导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难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也就无从谈起,这就不利于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学校课程设置不均衡

目前,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课程教学,而忽视文化课程教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在语文课程设置上,每周只有5节课、3节课的较多,甚至不开设的也有。这样的课程设置使文化课教师不易形成归属感,也弱化了文化课教师在中职学校的价值,导致了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流失较多,这不仅影响中职学校教师结构的稳定,也造成一些中职学生对文化课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文化课不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学生课程学习不积极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想通过学习一门技术,尽早走入社会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思想上轻视文化课,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文化课的自觉性、主动性。特别是那些操作性强的专业,比如汽修专业、机电专业,学生在语文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存在睡觉现象,更别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2]。

三、中职语文课程职业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应体现专业化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寻找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语文课程作为中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所有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这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三大模块都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不同专业对这一能力的要求又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学前、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要高一些,因此他们要达到语文课程所有板块中所要求的口语交际水平,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汽修、机电等专业学生对口语交际水平的要求相对来说低一点,他们的口语交际只需要达到基础模块所要求的口语交际水平即可。即使是针对同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在教授铁凝的《哦,香雪》这篇课文时,学前专业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相对较高,那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所要达到的梯度应相对要高一些。此外,还应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潜力等因素,如学前专业基本上是女生,她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多才多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3]。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体现多样化特色

鉴于中职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因人施策、因材施教,体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教师在教授拓展模块中《琵琶行》这篇古诗文时,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应是不同的。就学前专业来说,学习这篇文章时,她们已经处在高二年级,这时她们在绘画、舞蹈、朗诵、唱歌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在教授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情特点。课前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运用专业特长,结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组建音乐、绘画、舞蹈、朗诵等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这不仅符合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课中教师可以随着自己所讲授内容进度的推进,让学生进行实时展示。教师在讲授《琵琶行》意象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绘画展示对意象的感悟,学生在用绘画阐述意象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情感的体验。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大型文化节目,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展现对诗歌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语文课程与专业素养的实践结合,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等技能,学生有了获得感,就会更加热爱古诗文的学习,这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以学促专业,用专业督学的新体系,让学生明白语文不是“孤岛”,诗歌更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

(三)教学评价的考核应体现多元化特色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应该遵循《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对教学评价的要求,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体现多元化特点。例如,教学中通过背诵来积累汽修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而有的学生一开始不愿意背,通过教师慢慢地引导,一天背诵三条、后来可以一天背诵五条七条,背诵在内容上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其实就是学生得到专门的指导和鼓励后学有所获,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教师还应创新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动态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变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更好构建学习与评价共同体[4]。

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要不断地发挥职业化特色教学,不仅体现在增强教师为专业课服务意识方面,还应体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从而尽可能地实现职业化教学的价值。这样不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升职业能力,而且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斌.谈如何搞好中职语文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36.

[2]高芬华.激活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6):7-8.

[3]陈磊亮.探究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和具体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8(12):299-300.

[4]谈俊.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化特色的融入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8):41.

作者:陈晓晨 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