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项目设计语文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时间:2022-12-18 03:02:45

导语:旅行项目设计语文课程开发实践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行项目设计语文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摘要:研学旅行的内容应与学校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研学旅行项目的选择中要注意对应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精心设计研学旅行项目,从而促进研学旅行和语文学科有机融合。在项目设计中要着眼于活动过程,链接语文和生活,体现语文性;设计情境与任务,体现真实性;关注反思和调节,体现反馈性;倡导平等与合作,体现合作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研学旅行;项目设计;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的内容应与学校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研学旅行项目的选择中要注意对应课堂教学,体现“游”与“学”的结合。但由于旅行社对参与主体即小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均不了解,所设计的项目难免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在研学旅行项目的设计方面,学校应加大参与力度。事实上,作为参与主体的小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内涵了解得比较少,在整个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活动路线行动,兴趣不高,参与面不广,未能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对学生能力以及素质方面的培养作用。因此,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研学旅行项目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研学旅行活动的内涵及功能,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研学旅行的主体地位。如何引领学生精心设计研学旅行项目,从而促进研学旅行和语文学科有机融合?笔者以《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线推荐》实践活动为例来探析

一、链接语文和生活,体现语文性

语文作为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它和生活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在研学旅行项目设计中,把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生活编织在一起,才能立体、丰满而又富有活力。因而活动之初,首先要考虑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能够取得哪些成果。[1]活动目标是组织活动的指针,同时也是评价活动效果的主要指标。在制订研学旅行项目设计活动目标时,必须摆正“研学旅行项目设计”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两项任务的关系,特别要明确此次活动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应该完成怎样的目标。如何确定活动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依据:一是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的目标要求,[1]二是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三是所选择的活动内容。《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的活动课程体系。而笔者所在的永泰县是个山城,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境内山峦起伏、溪流密布、灵山秀水、得天独厚,全县拥有众多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正是不可多得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笔者选择的活动内容是为笔者所在学校研学旅行设计项目——“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线推荐”。参加活动的是学校六年级学生,大多比较腼腆,不敢大胆表达,合作能力较弱,而且对于家乡的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要求“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着眼过程关注“四性”基于以上考虑,笔者确定了如下活动目标:1.能通过收集资料、实地游览等抓住景点的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表达,语气、语调适当,以吸引对方的兴趣。2.认真倾听,乐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支持同伴,学会合作。3.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提升研学旅行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这个活动蕴涵了语文方面的知识,里面包含着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内容。在活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主动适应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历练都建立在语文性的基础之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达成深度融合,必将在听说读写方面获得成果。

二、设计情境与任务,体现真实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有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缺失情境的教学,枯燥乏味,对学生来说,如同身心的苦役。[2]为学校研学旅行设计项目——“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线推荐”,这是一个具有真实性的任务,这种真实的情境,构成了语言文字应用的条件。在活动前,笔者先把永泰旅游分为嵩口古镇、醉美乡村、古庄寨、文化、休闲等项目,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项目进行路线设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得从多个渠道收集相关景点的信息,甚至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考察。所设计的路线推荐的对象是本校同学,要想让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路线感兴趣,就得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同学的不同需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发现,漂流虽然是赤壁景区最大的特色,但其惊险性却不适合小学生;立雪书院文化底蕴深厚,但低年级的学生无法认识其文化内涵等。活动成果分两步展示,先在本班召开现场会,各小组介绍所推荐的路线后,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组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接着各小组自行联系学校其他班级,向其他班同学推荐自己设计的旅行路线,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接受同学的评价。为了让大家喜欢自己推荐的路线,学生在文字稿上字斟句酌,制作课件精益求精,对介绍者的语速、语调、肢体动作等方面进一步改进,还别出心裁地增加了重要景点的导游介绍。真实的任务,让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情境,尝试着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责任感。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语用能力获得提升。

三、关注反思和调节,体现反馈性

反馈作为行为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被认为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基本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反馈工具,在活动过程中安排反馈环节,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任务的达成。评分规则是用清晰的质量等级对表现做出规定和描述,来评判一种行为或结果的质量。在“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线推荐”活动中,笔者始终重视评分规则的制订与使用。首先,笔者提供两份“一日游路线推荐”的样例,学生参与讨论并确定“路线推荐”(内容方面)的评分规则;结合“路线推荐”(内容方面)的评分规则,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准备一个路线推荐,小组讨论交流,运用评分规则互评。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推荐,学生参与讨论并确定“路线推荐”(表现形式)的评分规则。具体规则见表1:在活动中,笔者引领着学生一起开发评分规则,在讨论和确定规则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评分规则与自己学习的关系,深刻理解了规则中各项指标的内涵。有了评分规则的引领,学生能独立评估自己的表现等级,主动反思评价结果,在自我纠正中掌握得体表达和交往的技能,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是否取得进步,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四、倡导平等与合作,体现合作性

真实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目的明确,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在活动中,每个人的身份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灵活变化,关系趋向平等与合作。[3]在活动中,笔者先把学生按异质分组(主要考虑性别、成绩等因素),并从倾听、陈述、质疑、鼓励四个方面制订小组合作的评分规则,利用评分规则促进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确个人责任,与同伴建立密切的互赖关系,培养人际交流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有的网上查找资料,有的查阅书籍,有的结伴实地调查,小组共享所查找资料;展示成果时,有的负责口头介绍,有的负责制作课件,有的还用手抄报、书画等形式补充演绎。在讨论本组的路线推荐中,他们认真聆听,评价设计的路线是否合理,是否能抓住景点的主要特点,让人感兴趣,还能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同学,调整路线。这样的生生合作,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以评促学,真正实现合作共赢。这既让学生学会合作,又培养了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在活动中,师传生受也让位于师生协作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评价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本次活动,学生需要阅读本县乡土旅游信息,可在网络上查找的资料有限,笔者和学生四处打听,借阅相关书籍。有一天,笔者为某组学生提供信息:校长的书柜里有两本有关立雪书院及其创始人游嘉瑞的书。学生当然高兴,可听见得自己向校长借,又犹豫了。于是,笔者便在课堂上让大家一起帮该小组想想怎么向校长借书,并现场演练。扮作校长的笔者故意“为难”学生:“你怎么知道我这里有这两本书呢?”“你为什么要借这两本书呢?”“校长愿意把书借给你了。可是,书在书柜的第三层,有点高,你可能取不下来,怎么办?”“好,我就是校长,你要怎么对我说?”演练过程中,笔者常常把问题抛给所有学生。面对这样一种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况,学生情绪高涨,绞尽脑汁,纷纷出谋划策。当听到有同学这样请求:“校长,您能帮我拿一下书吗?”很多学生表示不满意,有的说:“她没讲清楚请校长拿书的原因,这样说显得突兀。”有的说:“‘拿一下书’,说得不清楚,我建议改成:‘书架太高了,您能帮我把书取下来吗?谢谢!’”一下课,这组的组长就直奔校长室,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捧着两本书进了教室。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他们合作互助,一同参与活动,一同探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活动任务,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总之,在研学旅行项目设计活动中开发语文课程,要关注语文性、真实性、反馈性、合作性,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从而达到“乐用”“能用”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87,59.

[2]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8,73.

作者:张丽雯 金永 单位:永泰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