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课渗透传统文化途径
时间:2022-11-18 11:45:43
导语:语文实践课渗透传统文化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有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很多东西无论听多少遍都不如亲自看一眼,很多事情看别人做一千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实践一遍,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通过语文知识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感情,通过语文技巧撰写一篇篇精巧的文章,等等。语文学科作为我们认知民族语言必学的一门课程,无论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具体实践运用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是教授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方面并没有多加教导。郭元祥在谈到教育新理念新策略的时候提到这么几个观点:一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改变之前传统教育中师者高高在上的形象,重视内在结构的调整,巧妙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二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的处理方面,要多关注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多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解、感受和思考。三是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上,不仅仅要有传统方法的督促,还要有新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领学生去探究问题;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何小忠、赵文平、王平亚等多名学者也认为,在语文教学新理念新策略中,建立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他们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综上所述,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和现实,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然而,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只重视对学生智力水平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引导。学生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忽略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但事实上,语文学科知识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实践课堂,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运用知识中学会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二、语文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民主、和谐、平等、友善”同样可以用来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标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般只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但在语文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友善的。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从课本、考试延伸到课外知识、个人情感、人生经验等方面。教师不应仅教学生应付考试,还应是学生发生情感问题时的好朋友、需要获取人生经验时的引路人以及获取课外知识的百科全书。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平等、和谐的,是双向的、相互理解的,最终可以使双方得到知识的更新和经验的共享。语文教师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正面的情绪。在生活中,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产生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在实践应用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新理念,应该是激发学生除应付考试之外的更贴近于生活的动机,不断帮助学生提高生活素养和语文素养,完善其精神世界,促进其整体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方面,语文实践课堂起着很大的作用。语文实践课堂,换言之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原本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活中具体的真实活动,帮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正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在以下三点。首先,用生活语言材料完成知识积累。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根据科学的规划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进行的合理安排,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然而如今的时代瞬息万变,人们每天所更新的知识几乎不能胜数,教材的变化无法跟上时代和知识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网络与传统文化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流行文化、经济现状、科技前沿与语文课本知识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古代两袖清风清廉之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联系《人民的名义》这部大火的电视剧向学生讲解清廉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的一些制度举措。在学习一些比较难懂的传统文化时,尽量从生活中举例,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由身边的事情引到遥远的传统文化会更有真实感。而将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课堂,也正是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收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在语言运用中完成自我提高。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要有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那就是作业,这个过程同样重要。老师在设计课后巩固习题的时候,要注意作业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后作业不仅要对课堂知识有所巩固,还要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扩充;并且要抛弃唯一答案的做法,支持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学过《邹忌讽秦王纳谏》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作业,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情感以及故事情节。最后,在阅读理解中感悟鉴赏。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老师去引领学生读万卷书。但是这个读并非盲目地读,而是要学会融会贯通地读。在不了解这本书的时候就记住这本书的表面意思,然后在读完之后提炼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在经过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面的扩展之后,自然可以丰富当时读此书的感悟。正所谓“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最终提高感悟鉴赏水平。
3.授课方法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很多插图,因为图片比较直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目前教材中的课文普遍较短,所以教师如果想要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就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些网络上的相关图片,或者播放一个小的视频片段。学生会因此有更好的视听感受,不仅会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讲《记承天诗夜游》时,可以请学生起立读一个片段,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夜晚都会做些什么,从自身的体会联系到诗人的体会。课文的内容比较枯燥,所以观看视频,或者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想象诗文的场景,可以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度更高。并且,传统文化一直都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一些社会热点甚至十分贴近传统文化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将教材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4.生活与学习相融合
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学生平时可以游览著名的古迹,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刊,听一些讲解传统文化的广播,这些活动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很有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爱好,如果学生喜欢看动漫,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
三、语文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
语文实践课将传统文化生活化,这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认知,提高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在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上也表现得更加灵活。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在未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学生的价值观念都未能完全定型,还处于正在完善的阶段。语文实践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认识,形成良好的性格。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语文实践课堂教学中,不只是教给学生课本的内容,也将语文教学不断拓展到日常的生活中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通过教学内容联想、教学内容生活化,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轻松活泼的内容,由此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作者:高栋彦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新课标下语文实践教学新举措
- 下一篇:青年导演对现实题材电影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