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的试验与探索

时间:2022-09-08 09:25:36

导语:语文实践活动的试验与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实践活动的试验与探索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这样一个目标和规律,语文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其中有一项便是设立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新大纲进行了修订,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因此在该版教材中,有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比如:第九册教材中就有专门关于口语训练的内容———“新闻会”,第十一册教材中也有诸如“科技小发明”、“错别字调查”、“火灾隐患的调查”的动手能力训练和社会调查活动。我充分挖掘这些题目的利用价值,力争在一个题目中让同学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比如“新闻会”这个题目,事先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有关新闻的知识,接着我就让学生收集、整理、编辑,甚至写作新闻,后来在全班搞了一次新闻会,并让学生结合有关新闻的标准进行评析。大大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畴,从课堂到社会生活,学生的整理、提炼、加工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依据班级特色,发扬优点,弥补缺陷。

“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这是针对艺术而言,民族的之所以是世界的,就因为它有特色,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特色就是美。每一个班级都应该而且必须有自身特色,对这样的特色,一方面要保护,一方面也要弥补由这一特色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班级特色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既发扬个性,也弥补不足。我教的语文兴趣一班整体作文水平不太高,我就采用激发兴趣的方法来让学生获得对作文的喜爱,同时这个班的同学普遍不爱发言,我就采用课前演讲、组内交流、让学生经常与家长谈话等方式,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另一个兴趣班的同学的整体作文水平比较高,口语表达能力强,语文基础比较好,我便更多地侧重对他们的思维的严密性、发散性、敏捷性等综合素质进行训练,对他们的知识缺陷进行弥补,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我让同学们整体安排活动,由活动的组织到活动的开展,都由他们来进行;有时我会引进竞争机制,看哪些同学的学习效果好,哪些同学的效率高,通过一些小测试,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间的交流也增多了,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而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同学社会活动能力不是很强,我就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等活动并交给学生来组织汇报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培养创新精神。

关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并不是时代的口号,这是时代的需要,当你看到一篇篇写人的作文全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时,你是否也心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你的学生不是一个走入社会就被淘汰的人,那就应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会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发散的思维,学会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学会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学会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而这种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培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灵魂,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从孩子出发的规律,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出有共同特点(即《标准》中的共性要求)的学生,又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人本主义”思想,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留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空间,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提供)展示他们特长的机会:像孩子们喜欢的各种体育比赛(有时可跟习作结合在一起)、故事会、小品表演创作、诗歌改编、卡通欣赏、漫画、辩论会、幽默创作、开设阅读课、课前演讲、表演课(《奴隶英雄》)、即兴作文、电脑设计作品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布置要求上,让同学们能有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比如,我在上一堂名为《我的母校一百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就有意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学生在讴歌母校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写诗,可以作文,可以创作歌曲,可以画画。有同学喜欢相声,我就让他们创作,还有的同学不会创作,但他们的朗诵很好,我就让他们来参与朗诵。总之,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孩子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依托兴趣小组,让学生获得自身语文素养必需的体验和感受。

学语文最难的,莫过于作文,而作文最难的问题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为了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我让班委组织成立了习作小组、体育小组、板报小组等诸多兴趣小组,并给他们出主意,开展活动,加强组内交流,并开展竞争,学生在共同的任务中,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有了危机意识,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更加接近了,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记得有一个板报小组组长平时的作文水平并不是很高,但她却在一篇题为《板报小组组长的烦恼》中写出了她自己在就任板报小组组长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真实而感人,这就为她在后来的写作中建立了自信。如果没有她在板报小组中的体验和感受,她是写不出这篇好文章的,她的写作水平也就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就在班级各种社团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的时候,年级间的交流也通过文学社和各种兴趣小组等载体来进行,不仅班级间的横向联系增多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得到了完善,同时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更多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成长也加快了。

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

时代进步了,学科间的界限也随着变得模糊了,有时真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在小学阶段,如果还一味地强调是语文还是历史,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联系相关学科,像自然、劳动、思想品德、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结合该学科的本身特点,采用或听、或说、或读、或写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现行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作文就是关于小发明的,不仅要求做还要求写,同时还要求讲。这个小发明必然会涉及科学知识(自然知识),教材的导向便是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不但能清楚地表述出来,还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科学常识,增加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充分利用了这一作文材料,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锻炼语文能力,同时查阅有关资料,补充科学常识。《劳动》教材中有一篇内容为“学煎鸡蛋”的课文,我就让同学们先做再说最后写,结果写出的文章都很真实、有趣。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比如阅读过程的控制、阅读水平的检测、语文实践活动的教材、综合类资料的储备、综合实践课程的场地的配备等都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