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时间:2022-06-11 02:59:10
导语: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学能带给读者审美享受,然而文学教育中情感的审美体验却往往被忽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论”,也要关照文本的内容、情感,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过程。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教师自觉追寻语文教育之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作家情怀,培养审美鉴赏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作家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教授语言文字的运用。朱自清先生说“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养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要带着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引导学生感悟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的体悟。
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师的发展自觉:期待生命在阅读中成长。笔者担任高三语文教师期间,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做阅读题才能考高分?”学生问得很直接,我却感到很无奈。这个问题让我久久思索,也感受到现今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学生们普遍进行功利性的阅读,放弃了对文本的研读而把重点放在题型归纳、解题策略等方面;教师对于“怎么教”趋之若鹜,却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忽视了“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是教学生会运用语言文字,还是教学生怎么想方设法取得高考高分?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阅读课教学应兼具求知和审美两个部分,而审美意识的培养恰恰是现阶段阅读教学的薄弱部分。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意识,就要先潜心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审美的感知与体验。笔者在教授高三《侯银匠》一文时引导学生静心到文字中去,体悟汪曾祺先生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作家提倡的和谐之美,领悟其淡泊宁静、祥和典雅的精神情怀。(二)语文教育之美:回归审美的教育。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审美教育,蔡元培先生提出“国语国文之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先生始终倡导美育,并将国文列为美育最基本的课程。朱永新在《我心中的理想美育》中提到:文学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为了引导学生沉浸在文学阅读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教会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沟通,打好求真、向善、趋美的生命底色,《侯银匠》一文,我引导学生体味着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在于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学生从父女俩相似的美德入手,围绕着父亲的“敲制银饰”“出租花轿”“挑选女婿”“加工金饰品”和女儿的“改装花轿”“要、租花轿”“丈夫买书”“想要金饰”等情节入手分析父女之间在“手巧、精明、关心、理解”等优秀品质上的传承发扬。学生在审美熏陶中所形成的情感会一直储存在意识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二、审美教育融入阅读教学的方法微探
(一)寻文字之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文学具有美学的价值。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或承载着美的形象,或蕴含丰富意蕴,或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从学习、品味语言开始,寻找文字本身的美,体味其背后的韵味。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作品的美,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沙叶新评价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我反反复复将文本研读了好多遍,琢磨着先生的话“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例如,一哭、一笑、一句对不起、一点慢酒;再如,“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让她过早地懂事,过早地当家。她好比一树桃子,还没有开花,就结了果子”等;再比如,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起初觉得有点文不对题,但细一琢磨,文虽不对题,情却对题,老人一人喝点慢酒消磨时光,一个寒字,夜半仍睡不着,人生况味体现出来,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来去匆匆间有多少无奈啊。人生况味都在这里了。通过品读语言分析人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美的感受,即文字美与人性美。人性美体现在慈父的伟大与无私,也体现在孝女的牵挂与懂事;文字美体现在平淡朴实背后的意蕴无穷。一部好的作品,妙处首先在语言,作者在遣词造句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他的思想灌注在语言里,让文字在它所处的位置上、关系里代替作者表达,这就是作家的笔力。读者直接见到的是“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阅读审美的敏感者,感受到站在字背后的人,人的世界,人的内心,字背后往往是更丰富、更深刻、更复杂的意蕴。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寻找文字之美,品悟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二)悟作家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朱光潜先生说:“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枷锁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生命充沛、有创造力、有爱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人。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赏析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怀,引发对文本意境美、哲理美的认同和欣赏,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精神,涵养学生博学气质和儒雅的文化风度的目的。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候银匠》中,文字美能够通过品读文字感受到,难点是怎么才能体味到小说融合了汪先生提倡的和谐之美(文字美、风俗美、人性美)呢?如何把握小说中汪曾祺先生一贯表现出的作家的祥和典雅的精神情怀呢?在抓住文字之余,品悟文中浓厚的文化韵味是重点,专注文化是抓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悟文本中的“文化”特质,悟作家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汪先生语言韵味无穷,要引导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那就是“中国味”。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味”这正是《侯银匠》一文文化特质的体现。汪先生注重文化背景描写,将平凡人置于文化背景下加以细致刻画,扩大了艺术形象的张力,在风俗人情中凸现作家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情怀。学生在文中看到了三个“美”:文字简淡之美;风俗底蕴之美;人性光辉之美。学生通过对这三美的细细解读,才真正体悟到作者的写作情怀。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过程就是得到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家作品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妨把“怎么学”暂放一旁,单纯专注文本本身,感受文字之美,体悟作家情怀。
作者:吴云丽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 上一篇:城市文化历史街区交通规划设计
- 下一篇:大学语文教学思政渗透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