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途径

时间:2022-10-12 09:52:34

导语: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途径

摘要:生活化的语文教育是语文课程核心素质教学的体现,语文教育走进生活是当前语文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将语文教育生活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的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改革;因地制宜;遵纪守法

1引言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里克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时,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也是语文课程核心素质教学的另一体现。因此,语文教育走进生活就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语文课程建设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同步进行方式,语文课程核心建设则具有工具性和沟通性的特点。而将语文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则较为完美地规避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教育的非同步问题,生活教育,寓情于景,更能够让老师了解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细节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

2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关键因素

2.1地域课程建设融合性。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句话一直沿用到现在,那就是“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这一直是从古到今作为地域差异的明证。比如,我国西部地域文化,首先是游牧文化,这是古代就有的。当然浓厚的历史背景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西部地域文化主要以豪爽直率、爱憎分明为主,只有在把握这样的地域文化以后,才能实施确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建设和实践,也才能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来。2.2语文课堂建设核心素养主题不变性。语文走进生活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建设,是大课改中的重点,同时,将语文带入生活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但是,不管在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建设中受到多少方面的制约,其核心素养最根本的主题不能动摇,可以融合,但是不能改变。我们必须明确确立语文这一门学科基本品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基本生活态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确立,并且实践带入生活中的,不能随意更改(语文的课程建设应该以正能量为主,明朗活泼,而不是晦涩难耐)。在这一方面上,尽管地域文化有所影响,但是我们都应该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生活态度。

3语文教育走进生活建设的制约因素

3.1当前背景因素。背景有很多,包括学校背景,科技背景,地理环境背景,学生生活背景。就当前西部地区的学校背景,不一样的学校环境和设备,对于语文的生活教育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制约性。有的学校处于市区,这样的学校繁华,科技发达,场地充足。学生生活丰富,语文走进生活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但是有的学校却比不上,也许科技落后,也许场地不够,这样的环境就难以支持建设的进行,学生也就得不到好的学习体验。3.2语文教师差异性。生活式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但是,语文这一门学科是需要时间积累,知识积累的学科,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就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建设来说,不同的教师也会有差别。这又再一次说明,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确定和实现在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3.3教育改革政策。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国家也越来越将教育放在首位,并且也明确指出了“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符合语文的教学,语文讲究的开启民智,而不是千篇一律。

4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有效途径

4.1地域文化融合。就我国西部地区来说,因为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种种影响。我们在语文学科生活化教育建设的设计中就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利用电子化信息快速发展的优点,不断交流经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实践,利用西部特定的地理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素养的引导,利用地域文化融合于课程核心素养建设中的方法,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春风带给西部,融合地域文化,不断改进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建设以及实践。4.2语文课堂核心素养建设理念。在现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语文课堂核心素养建设理念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墨守成规,同时,语文老师还要积极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多接触外界新事物,并且积极地将它们作用于课堂核心素养建设中,通过不断加强自我文学素养和知识来影响学生。4.3建设核心素养紧跟改革步伐。在语文教育走进生活的建设中尽管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是,老师要相信随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积极响应改革,加强学习,不断进步,这些因素都会在时间的进程里被我们所解决。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在语文的生活化教育中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

5结语

将语文教育生活化作为当前我国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作为大课改的规定中的重要内容,必须去改变和完善,尽管我们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因地域不同而墨守成规,不因背景影响而停顿不前,就一定会克服这些问题,为我国的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作者:李昳薇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