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2 10:44:57
导语: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内容翔实,视野开阔
作者正是触摸到当今时代脉搏,跟随时代步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仅有利于广大读者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积累,也有助于听说读写教学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等语文教育内容的扩展。全书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方法、步骤,在新的视野中对其进行观照,从而使老问题具有了新的内涵,在给读者以丰富启迪的同时又留下了巨大的思维空间,的确不失为多方面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有益尝试。值得称道的是,该书注意借鉴国际经验,把握国内外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扩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品味。其栏目设置和诸多优秀案例分析,既体现作者为探索一条语文教育澄明之路的良苦用心,也从更深层次上展示了本民族语文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
2.理念新颖,理性定位
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演变,学术界对“语文”名称的定义理解也不尽相同。耿红卫教授打破既有观点、模式的局限,创造性地提出“中语”这一新词作为语文课程的最佳名称并给予了富有启发性的阐释,从语文名称的演变轨迹、语文课程的内涵等方面来看,都体现了理论的先导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长期以来,由于狭隘的“工具论”作怪,不少持“工具性”观点的学者认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便由此推导出“语文等于工具”这种谬误。比如,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但语言文字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就如陆游所说“功夫在诗外”,它只是表达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外在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如果过度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无异于一孔之见、一概而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2]。耿红卫教授认为“工具论”是一种误解,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之道。这个结论是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的。耿红卫教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剖析,总结精辟、简练明快、有实用性又有深刻性,这种严谨周密的学术精神与学术胆略,使我膺服。语文教育终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或许我们未知的远比已知的要多得多,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是不争之论,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和对策取得理想的效果,却是有待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探索实践。要在万象更新的现代社会和风云诡谲的历史长河中探析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智谋和才学,每一次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与研究都好比一次心灵的历险。本书很少抽象的逻辑推理,更多注重踏踏实实的考察与分析,从自己建构的理论体系出发,深入浅出地评述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语文教育的未来之路。
3.朴实平易,通俗易懂
全书行文简洁平实、不堆砌,犹如一位慈祥儒雅的长者徐徐道来,像一阵暖风吹进你的心里,颇富亲和力,体现出一种平易、清新、朴实的笔风。诸多语文教育理论和理念在当下的各类文本中多是晦涩难懂、生硬呆板、概念堆砌[3]。而该书对语文教育理论知识的阐释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照应,并不牵强附会,不搞伪学术的理论运演,而是相当深入或者说有一定深度的,对语文教育现状进行踏踏实实的考察与分析,使得理论的启示落到实处,从来龙去脉把握精髓,显得浅显易懂。为了进一步贴近生活实际、诠释理论,作者在选择案例时精心挑选,可谓下足了功夫:一是案例具有代表性,体现语文教育中突出的问题,可以少胜多;二是案例选材丰富新颖,覆盖面广;三是案例与分析有机结合,点评许多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如教师教学个性、教学方法等等;四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第六章课堂实录《我该怎么办》案例分析中,以点拨的方式,将原理、方法和具体事例结合在一起,既肯定了易老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又根据实际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的评价应更具体一些、教师的交际语言再优美一些,深入浅出地厘清了诸如启发式教学、营造课堂氛围等一些语文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基本问题。所有这些都为掌握和提高语文教学实际技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成为可能。通读全书,作者既没有过于“革新”,也没有好高骛远,而是一步一步地把语文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和策略分别列出,对其已有成果进行全方位筛选、剖析、归纳,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索,渗入自己的见解。作者这种机敏的视角、精深的思辨、客观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进行语文学习和科学研究拨开诸多迷雾。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大时代,耿红卫教授始终持有一份踏实、一种独立精神,使我膺服。不可置否,《新课程: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好书,它不仅能唤起读者的审美冲动,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提高其人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进一步引导广大教育人士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强烈的时代足音。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立足现状、大胆探索、眼光恢弘、论证细密的宝贵著作,并且给我们丰富新颖的启发。只有摒弃浮躁,以朴实严谨的态度从最基本的地方入手,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教育事业质的飞跃。
作者:何奇雪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滕树科.语文之工具性质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89-92.
[2]侯器.我评魏书生(一)———魏书生开放的语文教育观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0(10):51-52.
[3]周红心.扣人“心”弦的理性诉说———《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评述[J].中国评述,2014(7):71.
-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育的冲突及对策
- 下一篇:怎样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