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分析

时间:2022-04-04 11:17:30

导语: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分析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设计的“旁批”,是对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形成了文本、编写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大体而言,旁批可分为概括提炼、赏析感悟、启迪思维及探究拓展这几种类型。这几类旁批不仅充当了教师角色,辅助、引导学生完成自读课文的学习,而且通过不同旁批的设置教授了阅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方法,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部编本”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摘要关键词现行“部编本”教材当中,对自读课文新增加了旁批,它的设置以文章主题概括、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精妙之处点评、重难点提问等方式出现。作为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旁批往往随文设置,它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及文章所传递的知识与情感。“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六册教材当中设置旁批的自读课文共41篇,这些自读课文的旁批,从内容呈现方式上看,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点评为主;另一类以发问为主。这两类旁批,设计思路均能映射出学生日常的阅读习惯、阅读困惑及阅读目标,且旁批设计也体现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梯度,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从体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概括提炼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提炼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掌握了概括提炼的能力,学生方可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国著名心理学研究者林崇德曾提出“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概括”[1]。“部编本”教材自读课文中概括提炼型的旁批,主要是对文章主旨、文章段落内容进行概括提炼,以及对具有统领、起承转合作用的段落、语句或文章关键之处进行概括总结。此类旁批形式简洁凝练、聚焦重点,具备照应文题、概括中心、提炼重点、总结段意的功能,以便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主要内容,理清主要线索,获取关键信息,进而顺利进行整体的阅读学习。教材课文中的这类旁批,不仅在于对课文全文或某段文字的语意进行概括,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能力训练的案例,有利于学生根据案例,不断在自主学习中养成概括提炼的能力,而学生在掌握这种概括重点、提炼中心的评点方式后,也学会了如何捕捉一篇文章的核心,并为之后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自读)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旁批“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2],既是对课文思路的提点,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关注此条旁批后,能够清楚地知晓这篇演讲词的演说线索,同时也可以抓住演讲者在上下文所讲演的重点。再如属于新闻稿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的旁批,有“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新闻事实表述得很准确”和“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3]两条,分别是全文的第二、第四条旁批。如果说前者是兼有总结内容和评点新闻特点的性质,那么后者在指出段落文字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概括内容的作用,看似以提问的方式结尾,但问句的主体内容提示的恰是段落文字的中心意思。同样,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旁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4]这在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也将课文中曹雪芹写“众人的笑”的笔法概括了出来。这类旁批,主要集中在文章的起始段、文章的转折处、文章的结尾处,其形式概括凝练,同时起着照应文题、概括中心、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能准确获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为学生进行下文的阅读起到指引作用。

二、赏析感悟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5]在自读课文中,这类旁批是以点评的形式出现,对文章主旨、语言艺术、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点评,其特点既有类似课外阅读的自由,又有课内交流评判的严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这类旁批,其中有赏析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有反映现实生活或人性本质的,还有引发情感共鸣的语句。其设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切实反映。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第五处旁批:“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6]很明显,此处旁批一方面要求学生赏析文本中传递情感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则是想用这种情感熏染学生,使他们能深刻感悟到《台阶》中“父亲那朴实、坚毅的品格”,以及能对此产生共鸣情怀,从而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不易,并学会感恩父母。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永久的生命》最后一处旁批:“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2]这类旁批属于赏析式,既体现了读者对文中表现生命顽强的语言文字的赏析,也是对“凋谢和不朽的生命”这一奇迹而发出的共鸣心声。换言之,“凋谢”与“永存”的辩证,使学生对“短暂”与“永恒”两个词语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形成对永恒价值的认可。类似例子还有本册书第五单元《蝉》第三、六、七、八处旁批:“多么神奇的本领!”“蝉只是顺着本能生存,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笔调转为活泼,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四年’与‘五星期’,何等悬殊的对比!”[3]互相照应,在对蝉的“神奇”本领的赞叹中也强调了“蝉”的卑微,寄寓了法布尔对自然界生命的情感,传递的是生命的价值,实质也传达出作者的生态观念,对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有着情感上的感染作用。在具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性质的课文旁批中,这类性质的旁批还有很多,如七年级上册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第五处、九年级上册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第一处、词《沁园春•雪》的第二处等。对于这类旁批,只有深入文本,结合旁批的评点,才能领悟文字深处的思想情感。

三、启迪思维型

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升格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思维启迪的旁批设置正符合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如在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中的旁批:“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这处旁批的主要用意在于提示学生思考文章所采用的描写方法以及表达效果。再如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7]这一处旁批虽采用圣洁的物象作为描写对象,但实际上是由表及里,启迪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蕴,用高洁的事物衬托伟大的母爱。当然还有一些体现开放性特点的旁批,如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第六处旁批:“开玩笑时的鲁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6]再如第十处旁批:“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6]这些旁批将文本语意引向了更深层的思考,有效拓展了语句的表意空间。又如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一文最后的一处旁批:“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2]实则指向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以画龙点睛的提点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悠远的意境。如此等等均表明,自读课文的这类旁批,具有开启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功能。众所周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第4条表述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那么,自读课文中这些旁批,所起的作用正如一位隐形的教师,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结合旁批形成了“师生”合作,对文本进行探讨,根据问题提示思考的方向,以解决疑惑。现行“部编本”教材自读课文中大多在文章的关键之处、重难点处、体现语言艺术特征、文章结构精妙之处等方面设置疑问,以给出提示。而学生可以借助旁批,进行自主阅读,并且根据问题所指,独立思考,按图索骥,使疑问迎刃而解。另外,还有一些旁批具备开放性和激发兴趣的特征,这类旁批,既可以诱导学生将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外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几类旁批所体现的理念便是用一种思维启迪学生的另一种思维。学生在旁批的指引启发之下,展开想象或联想,逐步深入思考,感受作者蕴藏在文章内部的情感,体会文本的话语蕴藉。它具有启发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作用,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四、研究拓展型

与启迪思维型的旁批一样,研究拓展性质的旁批大都也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但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对课文内部情感或语义的思考,而后者则重在文本外部,更具开放性。当下语文教学中也在提倡研究性学习,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按不同的主题设计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导,用问题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教材自读课文中的此类旁批,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文本内容由点到面、多角度进行研究,而且要在自己所习得的经验基础之上,从叙述脉络、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情感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力求全面理解文本所传递的知识和情感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围绕相同的主题,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多方面拓展自己的阅读视线,扩大知识面并能融会贯通。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第三处旁批:“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7]从上古神话中的“黄土”再到如今的“黄土”,提示、引导学生从文明演变的历史出发,探究“黄土”是如何展现宽广而又博爱的母亲情怀的。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回忆鲁迅先生》第三处旁批:“‘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6]这一开放性的提问,要求学生多角度地结合文本内容和课外读物,对鲁迅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探究。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列夫•托尔斯泰》第三处旁批:“这里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3]事实上,在课文的注释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基本的介绍,学生可以结合这个注释,在旁批的提示下通过对比,深刻了解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伟大,由此也凸显出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与天才灵魂并不“相称”。显然,通过这处旁批,学生可以按图索骥查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创作资料,更好地比较俄国文学史上两位具有深刻影响的小说家的异同,进而能有效地掌握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思想的评价。上述旁批举隅,具体到课程标准而言,体现的是对阅读教学实施建议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条建议。学生通过自读和旁批的引导,扩大阅读面,可以内化为系统知识,真正实现“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教学目标。但研究拓展型旁批的重点是研究,阅读的拓展应该秉着“出得去,回得来”的原则,即从教材课文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时,应紧扣教材,拓展阅读的内容必须有助于理解课文。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说道:“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师’(音像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导学教材。”[8]作为助读系统之一的旁批,其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用一种思想启发另一种思想。它可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在找准阅读重心、提供思考角度、巩固强化已学知识、优化思维图式、培养阅读习惯等方面提供帮助。因此,合理使用旁批进行自主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找准关键信息以及理解文字所传递的深层情感,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有效对话,并在这种指导方式之下,实现读写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郭娟 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