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
时间:2022-01-02 11:18:21
导语: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指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从语文基础学科抓起,落实语言、文化、思维、审美四项目标。大学生作为青年高知人群,存在语文知识欠缺、语文能力不足、语文素养薄弱等困惑性问题。可以开设多样的活动性课程,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通过传媒技术提升语文学习力,构建课程培养体系等破解大学生核心素养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界定:“所谓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是什么呢?毋庸置疑,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支撑语文核心素养的日渐养成。
一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核”
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带来深刻影响。课堂“低头族”,阅读跨入“读图时代”,作业、论文、看书、交友等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青年大学生中出现提笔忘字、名著经典阅读减少、情境下的表达交流不畅通等语文核心素养缺失的现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精锐力量,提高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势在必行。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学生素养的获得是依靠学生在学校课程中的熏陶渐染,在生活中不断体悟、自省和践行、理解,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其中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是基础,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关键,审美方式和思维逻辑的形成是落脚点。
二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困”
(一)大学生语文知识的危机。语文知识“无用论”的认知。很多大学生认为语文没有用处,这种用“有用”“无用”判定语文知识的态度不可取。语文是支撑人做出合理行为、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学科,尤其“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早已不是语言学习和文字学习,文字背后的思想力量和观点判断才是“大学语文”的真正营养。语文教材的陈旧杂糅。很多学生反映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编写体例拘泥体裁格式。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不能让大学生产生学习、阅读的冲动。而“大学语文”课确实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重复的实际问题,不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学语文与生活、与社会的相关性有待提高。语文知识面临网络的冲击。不会就查百度,一点击就可以获取知识,这也带来学生不愿意记忆、基础知识不牢固等问题。学生常常是说话语法不通,网络词汇使用频繁,与不同年龄跨度的人交流受阻。同时随着网络语言不断丰富,语文知识在继承中不断扩充,大学教师也要及时革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大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1听、说、读、写能力弱化第一,许多大学生听别人说话时的专注度不够;第二,难以做到说的简洁通顺,且不注重锻炼;第三,不懂读的技巧,朗读、诵读的语气、重音等都很随意;第四,写的能力较差,且很少动笔写文章。究其原因,缺少对大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听的时间最长却没听进去,读的时间很少也不教方法,说的时间有限且学生参与度又不足,写的方法太多但缺少实际练笔。2对语文能力认识“窄化”第一,错误地认为能力等同于创造,用实物改变来检测语文学习,这是用“功用”思想绑架了语文学习,属于认知狭隘论。第二,语文能力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流畅的表达就属于显性能力,丰富的阅读感知就属于隐性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和教师只注重显性语文能力。(三)大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积淀薄弱。大学学习的四年读过多少本文学名著?热爱阅读、丰富人生的基本阅读态度是否形成?对所听、所见,所感是否能及时记录表达想法?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阅读碎片化、零散化调查大学生喜欢的作品和作家时,大学生很多给一个模糊的答案“我喜欢读小说”“我喜欢读当代作家的作品”。这暴露一个问题,学生对名家、大家的作品阅读很少,阅读是杂乱而毫无章法的,甚至学生缺失对经典名著的阅读。阅读时间基本靠网上电子阅读,随机性大,大部头书籍阅读越来越少,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这种‘浅阅读’相较于传统的‘深阅读’,缺乏逻辑性,并不能很好地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2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大学生听的时候听不进去,说的时候说不出来,写的时候往后退缩,认为语文可以自己学。实际结果是,不听、不看、不说、不写,造成学习态度消极,言谈举止粗陋,缺少应有的素养。其实,语文学习从小方面说是学语言、文学、文化,从大方面讲是学做文、做事、做人。积极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一定意义上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前提,也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修养,意义重大。3语文学习习惯没养成学好语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听、说、读、写都要亲身实践。尤其是写作,是动笔头的结果,要把所有的想法落在纸上才会有作品成果。文科类大学生在毕业时写一本散文集,一部小说,一些诗篇都将是大学美好生活的纪念。大学写作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按习作能力强弱搭配结成互助组,只有培养出这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素养整体状况才可能有根本的改观。
三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解”
(一)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课程。“大学生们认为理想的“大学语文”应该这样上:课堂师生互动式的、户外讨论欣赏式的、实景演绎式的以及师生角色互换式的等等。”具体来说,高效语文活动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1学习比赛活动第一,基础知识课堂抢答,回答正确就按照发言次数加分,作为学生课堂表现分数。第二,小组对抗性比赛,观点辩论、书目竞猜等,用比赛方法扎实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第三种是综合性竞赛,就某一项知识进行整体考核,比如成语接龙、通晓古诗、片段写作、会议布置等,分成小组、人人参与,用比赛方式学习。2合作性学习活动“大学语文”学习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让爱好文学写作的学生进入校、系的文学社;让喜欢诗歌的同学,参加社团的诗歌朗诵会等。这种活动是把学习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兴趣,又发挥学生特长。“大学语文”作为含纳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课程,学习过程要体现综合性,方式方法要多样性。(二)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认为:“引导多读书,是大学语文的定位,也是这门课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说,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浏览,阅读,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1人人阅读,建立“阅读型校园”学校是阅读的最佳场所,大学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建议回归朴素的形式,翻起来一页一页泛黄的书,反复咀嚼和品味,作者的情绪,主人公的情绪,读者的情绪交融在一起便形成思想的共鸣。这种共鸣是理解,也是志趣的投合。“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阅读型校园将是充满人文情怀,富有气质的学校。2读写结合,形成递进式语文能力读是吸收的过程,写是释放的过程。语文学习是吸收的过程也是释放的过程,可以批注式阅读,哪里有感想就在哪里写写,三两句话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这样做,就会形成越来越清晰的表达思路,阅读和写作成为语文一体化行为,输入和输出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交相辉映。(三)利用传媒技术提升语言学习力。“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增强,从而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提高。”陈洪教授提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词。中国‘诗三百’都有曲调,可以吟唱。现代的流行歌曲,未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对网络技术、媒体传播不能一味否定,网络是个双刃剑,利用好也能够促进语文学习。可以利用朗诵软件,让学生对喜欢的散文、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配合朗诵打卡活动。听着自己的朗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分享出去,是一种收获感。常常有大学在微信里分享自己的朗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对有声朗诵的促进作用。“成语接龙”等软件都深受学生喜欢,每一次点开回答其实相当于一次小测试,有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作用。(四)构建语文素养的培育体系。语文素养培育不是一门课程一个教师的事情,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为之的事业。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要格外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群体,对社会风气、人文环境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大学应该尽其所能,从知到行,从外在到内全方面关注和培养学生。相关课程、社团活动、专业比赛、校园环境等方面时时处处体现人文性,让科学成为发展巨轮,让人文成为平衡飞行的两翼。大学生是体现公民素质的高学历群体,也是语文核心素养较高的高知人群。社会认知、学校目标、家长期望都让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承担了人们与时代的众望,固然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困难重重,但是破解的办法也很多。相信,青年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逐渐提高个人语文修养,养成美好品质,践行“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李功毅.再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11-26(5).
[2]赵俊亚.浅谈青年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7).
[3]詹漪君,瞿海波.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4]王寒娜.增强语文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语文建设,2016(27).
[5]陈洪.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05-23.
作者:孙玉红 赵丽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心理教育初探
- 下一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