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探究

时间:2022-07-04 09:48:55

导语:高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探究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需要人们学会以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在学校中开展审美教育,同时结合德、智、体、劳这四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可以从图片、文字等方面进行欣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创新,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了解“美”的真正含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名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美”的是文章的字、词、句,是一种表现在文学上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板书教学,让学生对审美有充分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性。作为一名高校的语文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营造优质的文学艺术氛围,是十分必要的[1]。

二、高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向学生展示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文学、图画、建筑等,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美产生一种认知,不断启发学生对“美”的进一步深化了解,而产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与观念。高校的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向学生展示出美的含义,这对开展审美教育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契机。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审美教育属于辅助教育,但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审美教育促进语文教学提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美的事物总是相互吸引,这就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对一些美好的字、词、句产生一定的鉴赏能力,这种鉴赏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看出,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高校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辨别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情操,做到表里如一,不能过度地追捧事物,学会适可而止,积极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巧,充实自己的大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教育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促进智力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结合自身的想象,凭借对事物的记忆,在实践中熟练操作,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智力逐渐提高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知识方面的教育,还是智力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时,随着对知识规律的掌握,可以对美产生一定的感知,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学生在观察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高校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很多都是世界名著,文学作品是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的,通过语文教材把审美的对象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看到一个美丽的文学海洋,分析文学作品的精彩之处,体会文学的美妙,无形之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一)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对于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在教学时使用一语带过的方式,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对大学语文中美的兴趣,长此以往,大学生对于审美教育也会失去兴趣。审美观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将使大学生的理智与情感得不到较好的启发,今后的发展也会受到些许的影响。(二)学生缺乏审美兴趣。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那么审美教育的开展将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如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枯燥乏味的阅读讲解之中,不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较好的激发与培养[2]。(三)审美情感较为模糊。情感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部分,目前高校语文审美教学中,在情感教学方面力度还不够,课堂教学往往浮于表面,学生体会不到文本中的情感内涵,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无法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缺乏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体会不到语文的魅力,感受不到文字所传递出来的美好,审美教学必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四、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高校的语文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想要让学生准确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审美情境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审美教育,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具体教学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图片或动画,实现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出贴合作品内容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以拓展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聆听音乐或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会发现美的元素,并内化为自己对美的认知,从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进行苏轼的《前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并配音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从中找到美,感受升华为自己对美的认知。由此可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美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体验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的一句话,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增强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帮助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美的情景,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积极性。1.激情朗读。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语言文字,其抑扬顿挫都能组成不一样的内容,仅以我国诗词为例,不同的语调、发音,都能使人在读的时候充满韵律感,获得听觉上的享受。通过激情朗读,可以更好地让读者领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能仅仅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通过文字去领悟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对文章中较为隐蔽的美学知识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进而激发其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比如,宋词《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透着秋意,蝉凄切的叫声更让人感觉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词人通过写秋景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内心的悲苦,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中的意境美。朗读中,学生通过平平仄仄四种声调、韵脚的重复回旋,以及具有规律的停顿感,可以领略到词的抑扬顿挫之美。通过重读“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酒醒之后看到的又是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教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仔细分析,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受到美的熏陶。2.挖掘教材内容,体会经典之美。高校语文素材中选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中包含着许多审美信息,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从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到汉语句意的深层次含义,都能体现出经典之美。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均是文字优美、受人传颂的佳品,包含着丰沛的语言美。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段落特点、句型句式,带领学生推敲传神的词语、欣赏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使学生发现生动的词句所展现的语言美。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修辞、联想和想象等表达技巧,妙用动词、叠词,将“荷塘”和“月色”生动真实地再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语言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点缀的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等极为生动的语句,引导学生想象、体味,使学生感受语言所展现的意境美,从而达到对美的认识的升华[4]。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人物的文章,人物所具有的心灵美和形象美,也会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和感染。因而,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文章的语言,剖析其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鲜明特征,引导学生在鉴赏中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荷”明志,表达了朱自清的人格理想,即洁身自好,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朱自清内化在荷塘月色中的人格美,恰好是学生人格升华的绝佳内容。

五、结语

语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语文学科中丰富的美学素材和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美学价值,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茹.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9.

[2]彭倍.针对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5):88-90,94.

[3]沈郁文,吴洁.论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77.

[4]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3-4.

作者:万海山 单位: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