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天地探讨
时间:2022-07-14 03:06:55
导语:语文教学中美育天地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鉴别和创新创造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于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教育都可以发挥它的美育功能,但提到美育,大家都认为它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的事情,把美育与其他科目分开。实际上,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极大。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有着美的成分,闪烁美的光芒。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教师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得不到实践。受现行教育制度影响,语文教学形成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教材中的篇篇文章被分割成字、词、句、段,然后转化成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而课文整体性丧失了。学生因学习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而把语文列为讨厌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可能性与必要性有多少呢?语文是一门综合各种美地学科,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包括各方面的美:自然美,如《天山景物记》《黄山记》《台湾蝴蝶甲天下》;人性美,如《邓稼先》《尊严》;建筑美,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闽中桥梁甲天下》;艺术美,如《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是美的实践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赏析就是对美的感受和鉴赏。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是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作文教学更是融合了观察美、体验美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处处闪烁思想美的光芒,对真、善、美的弘扬和礼赞,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挞,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高尚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学应在语言教学(即工具性)的同时兼顾美育功能,这是语文特征决定的。语文教学应在学生未知的天地中开拓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不是陷于枯燥的字、词、句训练,篇章结构的分析的苦海中不能自拔。下面就讲一讲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地渗透美育。
一、析文以情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应析文以情诱发学生的美感。通过生动的范读,朗诵诱发美感。作家魏巍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蔡云芝老师读的诗句和音调。”从中可以想到蔡云芝老师读诗一定很美、很有魅力,所以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以至于多年以后,学生还能如此深刻的记忆。如果教师能用标准的发音、清晰的吐字、动听的朗诵、文雅的语言讲课,那么课堂就能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阅读和赏析的兴趣,使他们在不自觉之中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感熏陶。例如,中学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诗词赏析,包括现当代诗歌和古代诗词。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味地解释字词,势必给学生种下不愿学习诗歌的种子,让学生讨厌单纯的诗歌背诵。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范读、朗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诵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学生学得满意,教师教得轻松,师生都感到心情轻松、愉快,语文课堂成为欢乐的课堂。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播音员的录音朗诵辅助教学,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关西大汉”气概表现出来。用自身雄浑宽厚、字正腔圆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感情、磅礴的气势,学生从朗诵中被感染,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以文感人激发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处于平等、互相交流的状态,而美育也是可交流的。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视力》一文时,笔者被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求知的渴望及真挚的爱心所感染。上课时,笔者深情地向学生讲述海伦•凯勒的事迹,当讲到海伦•凯勒作为一位盲人、聋人、哑人,仍然渊博的知识、绮丽的想象描绘了假如获得三天视力后的所见所闻时,学生的眼角湿润了。于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有关“如何看待生命”的讨论,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中慢慢改变了。
三、寓教于乐深入美
寓教于乐就是在课堂上用讲故事、做游戏、听音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加知识并能认识美、创造美。例如,罗贯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笔者充分利用班级男生多,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学生也多的特点,在班级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表演课。同学们兴致高涨,演周瑜的同学把周瑜的在非醉非醒间的神情演得活灵活现,极具欣赏力。学生活跃了,课堂活跃了,课文也理解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乐确实是课堂教学中消除疲惫、厌倦心理,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四、后续强化创造美
发现美和渗透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这是从“个别到一般之后,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一个人不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就不可能变成高尚的有教养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而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活动。以课堂为中心,延续深入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组织课堂讨论和口头作文,借助班会活动的形式展开。例如,《我的母亲》一文,笔者把握住学生对作者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感动之情,对母亲“最会吃亏但不软弱”精神的钦佩之情,提出让学生说一说“母亲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同学们都不假思索地举手发言。课后,他们对笔者说,他们觉得母亲做的事情很琐碎甚至有时候还有些唠叨,但经过这堂课以后才知道,原来在琐碎的小事中有那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又如,学完《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描写自然的精美散文后,同学们感知到朱自清笔下别具风格的荷塘、月色,想象到李乐薇笔下的“独立”“安静”“远离尘嚣”的空中楼阁,能鉴赏这些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生活理念。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借鉴两篇课文,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美的素材,将材料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文中处处都有美。议论文的证明、反驳透射逻辑美;说明文中的解说让人享受、顿悟美;连那一篇篇应用文也无处不显示布局美、情理美。语文教学不仅体现思想、文化的价值,也体现审美价值。它能让当代中学生走出审美误区,促使学生走向美好的自由地,让学生学会探寻美的奥妙,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最高尚的灵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审美条件,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趣”中求知,在“乐”中受熏陶,在实践、探新中增长才干。
作者:叶红美 单位: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华.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
[2]沈海燕.谈谈说明文教学中的美育[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
[3]吕春平.浅议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群文天地月刊,2012
[4]田鹏程,马惠.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
- 上一篇:汉语义位组合和语文教学探讨
-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