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06 08:35:34

导语: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论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有两个典型特点,就是语言的形象化和内容的丰富性。试想,如果在导课、百思不得其解、无法经历的生活、无法理解的语言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穿越时空,将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将语言所描写的生活,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是让学生多么“激动万分”的事情,他们所有的探知器官都会被激活、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去对话、去感悟。比如教学《邓稼先》一课,如果光凭文本的学习,就算学生们被“两弹元勋”称呼吸引,也不会感受到杨振宁写这篇文章时所饱含的情绪,也不会感受到文字传达出的邓稼先同志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入课时,运用课件对邓稼先与杨振宁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进行简介,图文并茂,让学生们在了解两位著名人物的同时,产生渴望走进他们的想法;解读课文过程中,伴随语言文字的描述,播放当年第一课原子弹发射成功的场景——浑黄的沙漠,孤烟骤起,人们扔帽奔跑狂欢一样,太有感染力了。这时课件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邓稼先”已不再是书中文字下的人物,而是以鲜活的形象悄然走进学生的心中;再比如用图片还原文章中所描述的“古战场”——邓稼先当年工作环境,与书中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更加让人感觉到邓稼先的伟大——“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以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大大激发学生渴望走进邓稼先先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走进邓稼先,由衷地被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所吸引,而不是被老师、被文字生硬地拉近。

二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优化小组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以往完全靠老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孩子们甚至只凭手中一机,就可以获取所学内容的主要信息,尤其是课外预习环节。生活中,我们常用“吃水果”现象来形容“资教育现代化•2016教育现代化•2017年84月第2115期133课程与教学源共享”的好处。如果班内45名同学,每人带一种水果,分享时,每个人就可以吃到45种水果。有些语文内容的学习,就可用“资源共享”方式,来优化学习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资源共享的学习中,提高个人、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在学习名著单元时,课文只是个学习的例子,只是借此让学生们走进名著。为了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去阅读名著,也充分发挥那些“书虫”的领先作用,那就以课本为例,让学生课下至少再读一则名著故事,课上先组内分享,推选代表班内分享。分享方式不限。于是就有了一节活动课“我知道的名著故事”或“我了解的名著人物”汇报会,图片、文字、影像,多种方式的汇报,多项内容的共享,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走进名著的兴趣,也提高了个人、小组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迪思维,激发自主学习

传统语言教学,课堂多是老师一言堂。难怪,因为很多学习内容学生无法习得,自然由老师“包办代替”。即使当下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又有多少课堂是老师放手的课堂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转变这一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信息技术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帮助、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好奇心、探知心,让他们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甚至可以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思维真正动起来。比如教学《军需处长》一课,三大块学懂课文。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方法——人物+事件;第二步,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感情发生哪些变化?因为什么?课件出示相应的语段,如其中之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出示解读方法:抓描法或关键词。学生太愿意走进那个情境了,他们纷纷抓住一些关键词,走进将军看到自己战士冻死后发疯一般的情境里,去体会当时将军内心的所思所感。因为直观,因为有图片背景相补充,哪用老师发言,他们已“感同身受”一样透过文字,走进将军感情深处,说他所说、想他所想。第三步,出示图片——军需处长被冻死的画面,同时出现问题: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学生们朗读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语段,用上述方法,品词析句,感受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试想,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不如融入信息技术之后的教学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充实内容、拓宽拓展,结果必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但是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科学整合,就会突破这个难点。像《薛谭学讴》这篇课文的学习,入课时,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有了朗读节奏的引领;学习时,借助工具书与课件,可以独自尝试对其内容的译读;同时,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相应画面,启迪学生想象“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响遏行云”之情景;最后利用课件引领背诵,感悟主旨。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习下篇《纪昌学射》时,还可以将两篇内容作对比。想想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深刻的感悟过程,必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也并非多多益善,更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或只有讲公开课时才如此设计一番。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只能让语文课锦上添花,让语文课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孩子们学习的世界,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主角。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每节课下来也要有个小结与反思,以求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用。

总之,当所有语文教师,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能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这门学科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丛晶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