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道德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5-02 10:56:36
导语:语文教学道德素质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语文是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地把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如何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充分挖掘课文德育内涵和美学情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德育向来是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常常抓不懈的环节,语文课教学尤其在小学阶段占据着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在语文课上逐渐渗透德育教育,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语文老师更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时时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影响工作,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阶段是正确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随时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点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是语文课的一大特点。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关键点在于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主题的程式,篇篇俱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适时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来感受这种情谊的可贵。
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性
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就要运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原则,要讲究艺术性操作方法。在陶冶学生情操,升华情感,净化心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方面,语文学科在众学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典型的事例、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语文课处处渗透着德育因子。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人文伦理道德观。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浪漫情调中表现出诗人李白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感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生飘泊潦倒,但始终关心祖国命运、人民疾苦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人士朱自清等,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学生自会在心中有敬仰、追慕之情,老师诚挚的歌颂与赞美也会在学生心中定下航标,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德育历来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个教师的面前,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由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让德育的扁舟起航在语文课堂。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有以下几点优势,一、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二、课文中描绘的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更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张晓中 单位:肃省通渭县陇山教育学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159。
- 上一篇: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 下一篇:中专语文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