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庄子思想的拓展实践
时间:2022-06-12 10:56:59
导语:语文教学中庄子思想的拓展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归隐“自然”与“淡然无极”
(《庄子•天道》)和“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田子方》)庄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和谐”中获得生命的快乐。显然,陶渊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在乎上层社会的荣华富贵,宁愿选择清贫的乡间生活,在田园中找到安慰与寄托。同样也是庄子所谓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庄子思想重视人的“自由”,包括“心灵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是内在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越丰富,获得的自由就越多;“身体的自由”是外在的,不应受人为环境的影响,应该顺应自然与内心的需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归隐自然与淡然无极”的情怀。像这类的语文篇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就能把庄子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的拓展实践中去。
二.政治失意与自然融汇
在这一部分,笔者选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论述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什么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论述,是因为这两位文学大家在仕途中都曾有过被贬的经历。面对仕途的坎坷,他们并没有沉溺于痛苦,而是流露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旷达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作者以“乐”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滁州山水与滁州人的热爱之情。此时的欧阳修虽是被贬到滁州,但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片和睦、融洽的气氛。对于欧阳修的完美人格,我们不妨拓展庄子的“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为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庄子•徳充符》)“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安宁以活民命。”(《庄子•天下》)“天下有道,则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天地》)不难发现,欧阳修与庄子的共同之处:端正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与牵连,在乎“自然”之乐,更希望天下国泰民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他人生最低谷时创作的。但是在这首诗中,苏轼并没有表现出悲愤、低落、苦闷,反而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侧面,无处不体现出豪迈、豁达的人生况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苏轼看来,再成功的人士也会被大江“浪淘尽”。人的一生稍纵即逝,最重的是珍惜当下,享受眼前的一切。苏轼领悟到了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哲理。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坦然地接受才是人生真谛。这里我们可以拓展庄子的这三句话:“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道与之貌,天与之行,无以好恶内伤其心。”(《庄子•徳充符》)庄子也是在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极致。珍惜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不要因为外在的事物伤害到自身。庄子“极力追求和赞同个体人格的的主动,并且竭力要把个体人格价值扩大到无限的整个宇宙,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珍视生活与审美人生
庄子推崇生活的艺术,把人的生命意义与自然境界结合起来,在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中珍惜生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就是在审美的人生里演绎生活的艺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在课程目标中也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应用与拓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庄子的思想与蒙田的《热爱生命》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而应该关心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增加生命的分量。”蒙田的这种观点正是庄子提倡的“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庄子•大宗师》)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面对生命的短暂,应该利用有效的时间使生命变得丰盈饱满。在生死面前,蒙田表现的既理智、平静又坦然。不在乎生命结束时的痛苦,只在乎生命的过程。就像庄子所说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长,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是万物的本性,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左右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苦恼,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雅、淡泊的独立人格。在刘禹锡看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是刘禹锡强调的人格品质,围绕着“德”,我们结合庄子的这两句话:“道者,德之亲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庄子•秋水》)这些都是在强调“德”的修养,应要顺应自然,合乎本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有此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刘禹锡做朋友的都是“鸿儒”,没有粗糙之人。庄子也有类似的论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在日常生活中,刘禹锡喜欢“调素琴,阅金经”,因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时,刘禹锡顺应了自己的内心需求:静、淡、雅,达到“用静养心”的效果。庄子也言:“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庄子•庚桑楚》)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无处不体现刘禹锡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美化生活的一面。这也应和了庄子的审美人生观。也就是李泽厚所说的“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总之,《庄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庄子的许多思想都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笔者通过以上篇幅的论述来说明了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把庄子思想作为语文教学的应用素材,将会更好的体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
作者:吴学敏张永文工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职校语文教学模式思考3篇
- 下一篇:减排项目监管及重点减排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