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空间价值观研究
时间:2022-04-20 11:00:22
导语:语文教学空间价值观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教学意义
语文教学有两大类型,一是知识型教学,二是发展型教学。从知识型教学看,语文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积累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的“孕育”过程。前者只是知识的转移,而后者才是知识的学习。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要经历精神的“孕育”,必须在一个知识的生存图景的空间方能实现。目前,大量的课堂提问往往设计得过细、过窄,缺乏思考空间,这种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不妨叫做“小步走”。这种“小步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了教师表现的舞台。把问题提得大些,即“大步走”,让学生有空间更投入地去探索、去发现。从发展型教学看,语文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有三种情形:发展走在教学后面,发展与教学并行,发展走在教学前面。教学空间为创设“发展走在教学前面”的格局奠定了基础,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孕育着语文教学的无限拓展性。可谓“: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以阅读为例,发展型教学关注“阅读期待”和“阅读悬念”。阅读期待是指阅读主体本人阅读前的心理愿望,包括心理状态、认知结构和阅读需求。阅读期待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内心的预想。学生的阅读期待是阅读的先导,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热情、阅读的质量及品位。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良好的阅读教学,要善于创设“阅读悬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生长。课文《赶花》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养蜂人的生活这样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对此思维活跃。有一位学生说:“养蜂人有可能被乱罚款。”另一位学生说:“养蜂人四处奔波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老师却不置可否,学生讪讪而坐。其实,这两位学生回答的背后还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和指导空间。第一位学生回答是说养蜂人不仅要面对大自然的坎坷,还要面对人为的障碍。这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其他同学更为深刻。第二位学生的回答表现了一种价值观:既能看花又能赚钱,那种生活才是“诗情画意”。可惜,教师把这两个有价值的时机忽视了。
二、心理学意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呈螺旋式上升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已知区或未知区,应寻找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最终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为此,维果茨基提出了关于学生两级发展水平的设想:第一级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叫“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级发展水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启发性问题诱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叫“最近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越大,学生的发展能力也越大。“最近发展区理论”看到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看到了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所以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创造“最近发展区”,即“教学空间”。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等待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指的是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作答的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静心倾听后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需要耐心等待。学生在有了深度的思考和诗意的想象后,还需要通过合理的语言组织,才能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语言的构思与整理哪怕是课堂上的口语回答,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教师的耐心等待便显得尤为重要。假若学生的回答还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假若学生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教师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信息学意义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的系统。用信息理论的思想方法考察语文学习活动,可以突破传统的理论陈述,更清楚地揭示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在一般系统中,信息往往只有单一的意义。例如,多媒体中的声道、形道都只传输声音或图像单一的信号。但是语文学习信息却具有多重含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架专门输出与教材完全相同而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学信息的机器,学生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个体,而且语文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由众多主客体因素交叉而成的复杂系统。同一语文学习信息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语文学习信息又可能造成同一效应。所以,语文知识信息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是作为认识结果的信息,其中无不渗透态度、情感、思维等成份。同一教学信息,可以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各种形式的信号组合而进行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空间”。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围绕着“汉字”这个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两周、课内外一体的统整性学习。可以发现,这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完全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的提示自主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作补充。总的看来,这是一个既规定了方向又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两个板块,贯穿的主线是感受汉字文化,提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两个板块各有侧重。“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为实现这个目的,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阅读材料”是围绕着活动提供的,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开阔,信息量大,学生学有所得。
四、美学意义
接受美学认为:优秀作品是一个艺术“空框”,有广阔的想象余地。只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存在,才产生美感。常言道“:距离产生美”。画家作画,总留空白,创造想象的余地;音乐家演奏,常有静场,此处无声胜有声;作家写文,总会穿越时空,文有尽而意无穷。“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这里的“马蹄香”、“蛙声十里”正是由于空白带来的“别有洞天”美学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些词句往往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文中的“留白”艺术手法,并非空而无物,它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索和无限想象。记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欣赏啊!”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曾经提出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即“间离效应”,意思是说,演员和观众要和剧情保持一定的距离来演戏、欣赏戏剧,切不可把自己置身于戏剧所营造的故事之中,那样的话,由于自己情绪的把握不当而影响自己的表演与观赏效果。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语文老师上课时,也最好像演员一样与课堂内容保持间离距离,自己仿佛置身度外,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来上课,那样才能灵活自如,形成一种“张力”的美感。课堂上师生的人际距离也是一种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空间会说话”。他把人际距离划分为4个区城:(1)亲密区:在50厘求以内。除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三年级以上学生的亲密区一般不宜进入。(2)个人区:在50-125厘米之间。师生单独谈话一般在此区域进行。(3)社交区:在125-350厘米之间。教师走下讲台就开始进入这一区域。(4)公共区:在350-750厘米之间。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就是在这一区域活动。课堂上,教师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距离远近不一,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五、哲学意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意思是说:鲲鹏的奋飞,依赖于浩瀚的天池、辽阔的天空和巨大的天风。所以,庄子认为“,虚静恬淡”为万物之“本”。这说明了空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的发展需要空间,学生也需要“成长空间”、“发展空间”,而这是以“教学空间”为基础的。其实,创设和拓展教学空间,实际上也就是在创设和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空间。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作者:汪潮工作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
- 上一篇:扶贫办领导在群众路部署动员会讲话
- 下一篇:高中语文参与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