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计策
时间:2022-01-19 03:42:10
导语:试议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计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讲授的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其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中华名族的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能有效的和文字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作者的文字来进一步感受历史的原貌。在古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古文中的历史故事和成语联系起来,如《语文(必修1)》中的《鸿门宴》就是秋毫无犯这个成语的出处,老师上课时如果能启发学生在阅读《鸿门宴》这一段文字时自主发现成语“秋毫无犯”,由此得知成语秋毫无犯的内涵,这样不但熟记成语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这篇课文中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等其他成语,老师都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这样既能完成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习得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除此之外,经典篇目中还有一些民俗、医学、传统艺术、社会礼仪等知识,在阅读诸子散文时,学生可以通过古人简洁凝练的语言去品味其中的深意,在“微言大义”中体悟人生的道理,这些文学中体现出的精神是学生必须要继承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其次,在文字中品味诗意。语文诗歌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意境等方式去体味诗歌的美而不是将他们变成一个个的高考鉴赏题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蕴,如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时,词中愁的浓厚,让人抑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发现词作读音上的特色,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国破后沦为阶下囚,心中满是无法排遣的愁思,但是由于作者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在这样的困境下他并不是哭天喊地的哀嚎,却能另一种绝美的笔调去描写心中的愁思,让这愁思顿时也变得那样的唯美,他笔下的词就像笙箫那样让人伤感但却有着无尽的意境。语调轻盈,像在对谁呢喃倾述,那种迷离彷徨的情思绕在唇边,怎不叫人心碎。诗歌教学时老师也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在学生体会诗歌意蕴方面进行启发,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和诗歌文本进行对话,就能打破诗歌文本的封闭状态,一旦诗歌处于敞开的状态就意味着解读诗歌文本不再是单一的视角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从多种角度来解读诗歌文本,而老师在诗歌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不断对话探究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他们的理解方式,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在文字中思考人生,感受生活、陶冶情感。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是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灵,而在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抒情性文学作品,作品中饱含感情的文字抒写着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品读这些作品就是在和作者做一次心灵沟通,如读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读了孔子的“逝者如斯乎”,就无法在面对水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人们对自己祖国、家乡、亲人朋友真挚情感等作品,都能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在情感的培养方面作用不可小视。要在文本中发现生活的美。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解读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其实生活的美就在身边比如在教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时候,学生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中体会“心灵的自由”“精神的愉悦”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理解归氏在此小轩中感受到的“多可喜”的情感,甚至油然而生一种散羡之情“老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感情,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使他们感悟作品的魅力。改变观念,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多让学生体会语文人文的内涵,才能真正让学生触摸到文学的本质,这样才能让高中语文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刘畅单位:南昌市铁路一中
- 上一篇:试议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下一篇:释解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