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型教学方式研究

时间:2022-11-20 10:06:31

导语:辐射型教学方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辐射型教学方式研究

一、辐射型教学特点及意义

美学家席勒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精神颓废现象做过深刻的分析,指出人的情知分离必然造成人的畸形化,因此提出了审美教育的主张。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辐射型教学的提出与践行,是基于以上诸家的理念。辐射者,由此及彼的联系和拓展。辐射型教学,就是依据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某一话题为引发点,带出一些相关的“外围”知识或话题内容,将这些内容巧妙自然地融进教材。在“大文化”的层面上,于古今中外、科学人文、环境自然、现实未来,均可作为联系的内容。这种内外兼容的教学,它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于对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知识视野的扩展,进而引导学生知书达理、乐学向善、关注现实、通晓人情,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陪伴人生的修养核心,最终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二、辐射型教学的课堂运用

(一)名言引入学习一些韵味顿挫、涵义丰富的名言佳句,可以激趣,又可明理。讲授《杨修之死》,杨修的结局,正应了古语“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和“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才思敏捷如杨修,要避害全身,应该修炼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不作聪明便是才”是良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在分析于勒所处的世风,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数句老话;也很容易想起当年鄂比赠给曹雪芹的那幅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三言两语,就说尽了世态的炎凉。阅读《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当学生们感动于华罗庚先生一生勤勉之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古今催人奋进的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骥一日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行百里者半九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惽惽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许多名言佳句,言简意赅、意近旨远,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心灵美的透光。不管是语言的形式,还是句子的蕴义,都深含美学的底蕴。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篇章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勤于采撷,并能够引申有方,这对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触类旁通的领悟,对丰富学生语言的储积量,都是两全其美的。

(二)眼观现实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但现行的各种中职语文教材,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充塞,即使是一些审美性的选文,大多也是内容陈旧,思想滞后,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框在教室里,局囿于教材,在题海里翻滚,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一大片,这无疑是沙上筑塔。教学语文,势必当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社会,引向现实生活。钱穆先生的《乡村与城市》一文,正切中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时下的中国农村,已经成了老年人、妇女、儿童的留守之地,读了没几年书的年轻人,总把城市当作可以捡到金条的希望之都而趋之若鹜,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老弱妇孺却成了支撑农业的主力军。这怎么说都不正常。如果将这个问题与当前的“欠薪”、“农民工”、“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农民荒”、“耕地撂荒”、“空巢”等词语联系起来,让学生来思考来讨论则是一个既沉重又有意义的话题。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将会逐渐明白自身即将面临的“城乡差别”、“职业选择”、“就业生存”、“福利”、“生活成本”等问题隐忧。学习王力先生的《请客》,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曾有的经历谈起:一个平常的生日,就要呼朋引伴的聚上一两桌美酒加咖啡;再联系当前社会上不良的请客风气,再到“公款吃喝”、“嘴上腐败”等深层次社会问题。在对“面子”、“关系”、“浪费”、“腐败”、“国有资产流失”、“权利监督”等话题的讨论中,逐渐引导学生明是非,辨美丑,进而培养可贵的自律精神和忧患意识。

(三)情溢课堂文学的本质在于以情动人,文学是书写永恒的人性,而不是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附庸。“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在一愤一悱之中对学生情感的唤醒。鉴于中职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上进行情感渗透,尤显必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

其一,教师要激情投入。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也应是一个激情洋溢的诗人,爱我所爱,恨我所恨,在学生心目中,亲和力与敬畏感都应兼具,既是良师又是益友。除了贯通教材,又当熟悉每一位学生,想其所想,或引导,或启发,让学生消除一些厌学情绪,改变“要我学”的被动心理,激发“我要学”的欲望。

其二,精心选择美文教学。从审美的角度能否提升人性,这可作为判断一篇文章优劣的依据。像《雪山上的红盖头》、《汉堡港的变奏》之类,说教成分非常浓厚,空虚而做作,将很难获得学生情感的共鸣。我们常说“真情感人”,文章会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泣血淋泪的真情实感。

老舍先生《我的母亲》,莫言的《卖白菜》,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等,都是动人心弦的好文章,那种在苦难中体现出来的坚韧、真诚、善良、宽容等诸多美好的人性,正是引导学生在“反诸己身”的感知体验中最好的精神元素,学生在自我的观照审视中,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必将涌动难抑。另外,我们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近时期的课外美文,譬如被誉为“2004年感动中国第一文”的《疯娘》,2011年轰动中国的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等,让学生在阅读沉思中提升美好的人性,养成立诚求真的人格。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当刻意引导学生读书的欢愉体验,学有所思,将各自的经历、感受联系到课堂里来。在激情的效应中,让学生面对的是对生命问题的思考,逐渐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法制意识、道德人性,真切地感受学习语文是陪伴人生的修养核心,以此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刘其芝单位:福建大田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