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性
时间:2022-07-09 02:52:32
导语:拓展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教材欠缺的是文学性。教材文学性的欠缺,达不到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教材的探索和改革,虽然这种现象正逐步改进,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育不能因为教材的局限性,而放弃对语文的教学要求,放弃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要在不改变语文教材现状的情况下,大胆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加深对语文的认识,把握文学的最新动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要用文学氛围去感染学生,用文学情趣去陶冶学生,用文学形象去激励学生。高中语文教材不同于理科教材,它的内容不是固定的模式化定义。语文课要讲究灵活运用,不必拘泥一种模式,要保持语文内容的新鲜感,这样才能高效地应用语文这个平台。标准的模式化教学只能扼杀学生的语文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要打开学生身上的枷锁,开拓教学空间,扩展语文宽度,增添语文的文学性。
一、增添语文教材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是蓝本的作用,用它去设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性,构建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依据作用。语文教材除了教材本身的知识以外,它的教育能力、传授方法、价值观训练都有一定的替换性。对于语文教材适当的取舍、调节,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的差异和文学性能力的差异,采用增、移、换、删教材课文的方法,更好的实现传授语文文学性的目的。语文教材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不能改变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局限时,必须学会对教材的创新运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和培养文学性的能力,实现以教材为蓝本,增添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目的。“教而无文,行必不远”,这句话表达了语文教材的局限。语文作为一个个性的摇篮,创新的基地,应当体现创新教育的优势,加强对教材的开拓,保证语文教材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随着时代的变更,一代又一代人价值观的改变,我们不能全用前人的观念来取舍和规范当下的价值选择,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应该与时俱进,继承与发扬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增添和开拓语文教材知识层面,必须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缺失和需要,强调对审美的探究,注重文学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典型文化,使学生在教材作品鉴赏过程中,能够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美,感受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典型形象的魅力意蕴,领略语文文学性的内涵。
二、增添语文教材文学性的原则
针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为了丰富语文知识,拟补教材文学性的不足,教师应扩展语文教材,增添语文教材的外延。教师应在教材上采取“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学”指学生或学情,即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材以及教学条件实行教育,也就是对语文教材的创新型运用。“材”指教材,教师对语文教材添加所选内容一定要体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达到对语文教材文学性添加的原则。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文学资料浩如烟海,我们对于高中语文教材文学性的添加要具备一定的原则。其一,以文学性整体感受增强为原则。通过添加文章,加深对优秀作品的语言品味和艺术魅力的了解,梳理语感和对文章的感受。围绕教材文章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文学学习方式。在语文作品的整体上,把握到作者的语言内涵和思想境界,通过增添文章教师可以旁征博引,让学生从整体上更深刻的触摸到作品的文学性的本质,在文章内容上加固作品文学性的感受体悟。其二,以加深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为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具有典型文学性的文章在学生阅读中,能体悟到人生的多姿多彩,自然世界的美轮美奂。所以扩展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形同增加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和稳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扩展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增添新的信息和新的知识,加固对文章的审美认识,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扩展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承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纵观我国文学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这是一部漫长的煌煌文明史,记载着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岁月,是中华民族最值得自豪的文化瑰宝。它传承着仁、信、礼、义、忠、孝等道德标准,是学生学习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教材,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的国学。例如:“四书”、“五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左传》、《楚辞》,等。这些圣贤的传世之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王朝传送了无数治国能臣,传统文学的文学性价值是我们最珍贵的文化宝藏。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对于传统文学的了解只是基于教科书中寥寥几篇而已,许多传统文化经典更只是听过名字,对内容知之甚少,缺少深层次的了解。现在高中的语文教材虽然加大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依旧还是片面和杂乱。例如: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一册中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第二册中有战国时期的《离骚》,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北宋时期苏轼的《赤壁赋》;第三册中有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等。从春秋战国到东晋北宋再到唐朝最后又回到战国。如此混乱的时代背景,如此迥异的文章风格,只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对传统文学厌倦,没有起到感受传统文学文学性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增添了语文的负担,起不到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审美的体验。所以,扩展语文教材的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学和国学经典的真、善、美的感受是必要的。下面我们就举例分析一下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学的扩展。
在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二单元选了《诗经》中的《氓》、《采薇》两篇。《氓》描写的是春秋时期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丈夫抛弃的全过程。表达了女子对丈夫负心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为学生成功的塑造了当时社会中女子执着、痴情、坚毅的典型形象。为了加深这种怨妇的典型文学性形象,更深刻的体会到《诗经》中的文学性,就必须扩展语文教材,可以选择《诗经》中的另一首,同样是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谷风》加深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体会。《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对于自己丈夫的奴役欺凌和喜新厌旧,只会逆来顺受。在惨遭抛弃以后,懦弱的她只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丝毫不敢怨恨抛弃自己的丈夫,只是苦苦哀求能留在这个家中,反映了封建社会夫权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通过《氓》与《谷风》的两个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学习,感受人、景、情的融合和诗中营造出来那种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哀婉色调,能加深学生对《诗经》中这两首诗文学性的体会。教材第二册中《诗经》的另一篇选文《采薇》,我们可以选择《东山》这首同样是对士卒在战后对战争的回忆的文章,进行文学性的扩展。二首诗都是描写战争的,虽然《采薇》与《东山》的侧重点不一样,一个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痛苦,一个是在生产生活的物质上带来的痛苦,但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悲苦和对战争的厌恶刻画却同样入木三分,扩展《东山》与《采薇》题材一样的名篇,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加深和对传统文学文学性的进一步体会,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对同类型作品的审美比较能力。比如在学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扩展李煜的《虞美人》共同感受文章的抒情美;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可以对屈原《九歌》的扩展,加强对《离骚》的学习和对作者屈原的了解;还有在学习《滕王阁序》时,可以通过与《前赤壁赋》之间的扩展比较,分析两首诗以景生情、自乐而悲的共同特点,感受作者由悲观转而走向豁达的精神风貌,等等。
高中语文教材决定了语文教育的质量,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语文课始终把语文的工具性传授放在第一位。教师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中过多地注重教材的工具性,即注重对字词、语法、背诵的训练,使学生因语文的咬文嚼字而失去对教材文章的品味动力,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把语文的学习看作机械的劳动,在语文课上苦不堪言,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只是趋于被动应付,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舍弃了对文学梦想的追求。高中语文教材忽略学生赏析课文、感受文章的魅力和文学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抹煞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教化和审美的个性,消释了学生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文章的“文学性”,只有充分张扬作品“文学性”才能展现文学课的独特魅力。高中的语文教材注重的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学生文学性的审美为目标,让学生在文学教育中看到人性之美,得到丰富的人生启迪,品味出更多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使学生的文学素质获得全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