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长征诗发表以及传播

时间:2022-12-12 02:53:00

导语:探究长征诗发表以及传播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长征诗发表以及传播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的召开,为中央红军争取长征的最后成功指明了道路。29日,在从榜罗镇到通渭城的进军途中,吟就《七律·长征》,并在当晚的篝火晚会上向第一纵队先锋连指战员朗读发表。《长征》诗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长征这一艰辛卓绝、影响深远的历史壮举,是诗歌创作艺术的奇观。

1935年9月初,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主力越过终年积雪的千里岷山,突入甘南。尔后的半个多月里,红军斩关夺隘,相继冲破敌军重兵防堵的腊子口天险和渭河封锁线,跃进甘肃中部地域。27日,中共中央在通渭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肯定了北上陕甘边,以陕甘苏区作为全国反动大本营的战略方针。军事、政治形势的基本好转,使全党全军沉浸在成功在即的无比喜悦之中。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艰难不知有几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恍然大悟,转化到背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忆秦娥·娄山关》自注)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在以为中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指导下,经过20000多里的长途征战,梦魇般搅扰着中央红军的自然险阻、敌军围堵、党内纷争和战略归宿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此时已根本破解。以榜罗镇会议为标志,北上抗日从此不再是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图景。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一种久违的情愫在的心底汹涌磅礴,呼之欲出。

29日拂晓,愉快响亮的军号声唤醒曦光,陕甘支队整装待发。简短的战役发动之后,、率第一纵队先行起程,向通渭县城进发。没有高山大河的障碍,也没有敌军的逼迫袭扰,从榜罗镇向通渭城的进军更像是惬意的军事漫步。秋雨新晴的黄土高原,在深切的凝视下,展显露无限妖娆。天高气爽,野旷云低;溪谷生烟,苍山含黛。极目远眺,黄土丘陵如连天细浪,腾涌不息;回首顾盼,红军队列似长城起伏,绵亘不绝。此时此际,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思绪万千!按辔徐行,清癯的面庞上笑意灿然,灵感的电光石火激起了他蛰伏已久的诗情,逸兴壮思纷至沓来,奇辞伟响叩胸而出,一阕气势磅礴的史诗慨然挥就于腹稿之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千难万险,视之蔑如,万水千山,只若等闲,征程的豪迈与必胜的信心激扬鼓荡。缘景生情,景从心会;托物言志,志在高远。客体对象与主体感受天衣无缝,长征,这出前无古人的历史壮剧,在大气如虹的审美观照中,幻化成一曲超卓绝伦的英雄主义颂歌,成就了民族心灵史上一座光照日月的诗歌丰碑!

经过轻松高兴的百里行军,当日午后,第一纵队进抵通渭城郊,守城民团闻风丧胆,红军不战而胜,顺利入城。除了仓皇出逃的赃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外,小城安平而平和,处处弥漫着欢乐的气息。黄昏,驻扎在文庙街小学的第一纵队举行了篝火晚会,爽直应邀。在与纵队先锋连指战员联欢时,望着愁眉苦脸的战士,联想成功在即的长征,他满怀豪情地朗读了吟就于行军途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韵调高亢激越,意趣雄壮豪放,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晚会的欢乐氛围被推向高潮。《长征》诗的发表,将中国反动史上一个冲动人心的时辰,定格在通渭中央史志中,闪烁着永久的光荣。

《长征》诗是创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也是诗词中最早被国内外媒体所披露的作品。1936年7月到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扫除各种阻挠,前往陕甘宁反动依据地采访,并向英美报刊发回了大量的专题报道。其间,数次与斯诺在陕北窑洞里彻夜畅谈,备述个人生长阅历和中国反动的开展。在引见完红军长征的壮举后,他欣然提笔,为斯诺题写了《长征》诗。1937年3月,北平《东方快报》社编译斯诺的局部文稿,机密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该书封三就登载了的《七律·长征》。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报道集《红星照射中国》,其中有关长征的篇章著录了《长征》诗,并赞颂“是一个既能指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次年2月,上海复社以《西行漫记》为书名翻译出版了该书。从此,《长征》诗蜚声中外,广为传诵。

1942年8月,新四军主办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引录了《长征》,但字句与原作有所差别,明显属于排印错误。1948年7月,东北解放区《学问》杂志登载了包括《长征》在内的诗词4首。随后,《哈尔滨日报》和上海的《解放日报》相继停止了转载。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收录了《长征》,字句经过了严厉校核。1957年1月,经作者修正审定,《诗刊》创刊号发表了包括《长征》诗在内的18首诗词,《长征》诗至此完整定型。

《长征》诗手迹较多,最值得称道的是1962年4月书赠李银桥的横幅。这件手书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方式比拟完好。字体根据行草,取势大草,用笔主以中锋,兼及侧锋,点画峻拔刚健,线条潇洒俊逸,整幅作品给人神酣气畅、逸兴遄飞的觉得,表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是“毛体”书风的胜利模范。

值得一提的是,李银桥获赠这幅手书后,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漏写了“索”字,又请在“铁”字旁添加了稍小的“索”字,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称“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鬼斧神工。另外,手书中的“金沙浪拍”,后来修正为“金沙水拍”,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

“我偶然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本人称心的。”(《致的信》)其实,这是的虚怀自谦之辞。即便古代最优秀的诗人,也很少敢以一首律诗来反映恢弘壮阔的社会历史。仅用56个字概括长征这一艰辛卓绝、影响深远的历史壮举,自身就是诗歌创作艺术的奇观。更重要的是,《长征》诗所折射出的生命姿势和肉体张力远远超出了其文本意义,使我们在解读那段历史时,可以取得深入的心灵感悟和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