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智慧
时间:2022-11-02 06:22:00
导语:加强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智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这段话提醒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预设无论怎样完美,实际的价值都必须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紧密结合。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必须解决所有的生成问题,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好课”呢?
记得某专家讲到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有一次观摩课,一名教师讲授贾平凹的散文,师生在整堂课上讨论的都是动人的刻画、真挚的情感。临近下课,一学生提出相反的问题说:“老师,我怎么感觉他的感情有点做作呢?”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后,接着说:“这个问题可以放在下节课进行讨论。”就对本堂课进行了小结。专家评点道: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应马上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就此打住。对于专家的这种说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课堂还剩几分钟,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是不可能的,和大家一起讨论又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何况这个问题解决不完怎么办?拖堂吗?那就会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也影响了其他老师下节课的教学,说不定占用一个课间也解决不完呢;再者说,这堂课的重点内容还需要有一个理解、反思和消化的过程,因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冲淡了整堂课的教学重点,那才是得不偿失。所以笔者认为,重视即时生成的问题,当堂解决确实是一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时间不足,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不妨放在下节课展开,照样可以解决得很好。这些问题的巧妙处理,不仅体现了语文老师的学识修养,更体现了语文老师的教学智慧。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时间不足,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放在下节课解决呢?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查询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讲授《木兰诗》,临下课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环节,她在以后的教学随笔中写道:“范文澜先生说过,乐府诗中有双璧——两块美玉——《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木兰诗》反映了古代女子刚健的风格,这类反映古代女子刚健风格的诗很少见。这时,一个女孩子扑哧一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自己没讲错,就请她站起来发表意见。她说:‘好是好,不过全是吹牛。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都是傻子啊?’一下子教室里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古代女子是裹小脚的,战争间隙的时候洗脚,鞋子一脱就出洋相了’……我顺口回答了一句:‘那时候还没裹小脚’,学生就问:‘那么中国古代女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我从来没研究过,我备课没有想到从《木兰诗》要备到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的起源,我就说回去查资料。”(于漪《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这个问题课上不好解决,于漪老师课下查阅资料才知道:古代缠小脚是从南唐后主李煜开始的,而花木兰应是南北朝时代的人,她应是大脚。
从以上事例可以得出,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查询时,老师的知识储备不可能全知全能,有时候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需要课下查阅资料才能解决。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和学生一起研究文本,这正是教学相长啊。
二、涉及古代文学典籍的推断
在一次全市高中语文公开课上,某老师讲授《垓下之战》时,正提出项羽写的《垓下歌》表现了项羽气冲斗牛的磅礴气势,一学生提出“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诗不是项羽所写,理由有两点:①项羽幼时不读书,是个粗人;②《史记》是文学作品,存在虚构,这首诗肯定是司马迁为了表现项羽的英勇,捉刀。于是,全班同学开始议论纷纷,讨论了半天,也没理出个头绪。这样一来,就冲淡了整堂课教学的重点,到下课时只好草草收兵。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生成问题都值得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处理,关键是看它是不是从文本教学的重点中生发出来的。《垓下歌》的作者问题不是这堂课的重点,也不可能在课上马上解决,因此只能鼓励同学课下多方寻找论据,自圆其说。
所以,在涉及古代文学典籍的推断时,应大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在课下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书籍,以及互联网的资料,学会多方寻找证据,学会理性分析,学会与人合作研究。这样的话,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三、涉及传统道德观念与当代价值观的碰撞
最近一次,笔者在教授孙犁的《荷花淀》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段,目的是体会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参与朗读的同学读出了感情,全班同学连连叫好。这时节外生枝,一学生提出,“水生话别水生嫂说,被鬼子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宁死也要让妻子保住贞节,也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主持人主张女子遇到歹徒时先设法保住生命,再想办法惩治歹徒。两种做法,哪种更好?”当时,笔者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于是就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是对敌斗争的智慧问题,是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大问题,也是下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的这个同学就是下节课的重点发言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品读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激发大家保家卫国的激情。”这样,既保证了本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为下堂课富于丰富性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美国的课程理论学家多尔在所著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丰富性这个词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或被转变,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但对课程来说,怎样达到既激发创造性同时又不会失去形式或形态的‘适量’,却是无法事先确定的。”所以,当课堂生成问题在涉及传统道德观念与当代价值观发生碰撞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简单粗暴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也不能置之不理,随波逐流,而应该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上,在另一堂课上因势利导,讨论解决。这正是一个语文教师高度责任心的体现,也是适当处理动态生成问题的教学智慧的体现。
让我们重温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教学箴言:“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智慧,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智慧,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局限在某一堂课上,而是把它置于一周、一月,甚至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求精不求全,求新不悖理。在重视语文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上,当堂课解决不好,不妨放在下节课解决!
-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学以致用的反省
- 下一篇:数学教学问题情景设计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