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7-19 11:39:00

导语:深究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究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及现状

当今经济社会,功利化的思维方式已经渗入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学生和社会都过分看重毕业生拥有“证书”的多寡和技能的高低,对“不实用”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实际上,触及灵魂的人文教育本就不该那么实用,也不可能实用,但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偏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大学,只不过是“技能培训班”而已,根本谈不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发展后劲会严重不足。大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命运。但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现状并不如意,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文基础知识的缺乏。比如有关调查发现,有57%的大学生完全没有读过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人文基本能力欠缺,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有关健康调查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太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方面,而且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3.道德修养方面,有部分学生学习人文课程大学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没有把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情感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加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部分学生道德荣辱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最终难以成才。

可见,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现状堪忧,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语文中情感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情感教育

人文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目前高校教育总体上偏重认知、动作技能的教育目标,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这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知技能教育让人睿智和多能,情感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让人更加完整。因此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等,它既以情感为内容和目标,又以情感为手段,关注人的情感内心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和完善、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它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情感教育的鲜明特点是用情感去激发、感染教育对象,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身心感到愉悦的教育理念。情感教育过程中,我们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通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增强其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并促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形成健全和谐的人格特征,避免只进行认知技能教育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了情感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才有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因此,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人文素质,大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必须加强。

2.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承担起实施情感教育的重担

高校开设的课程多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和直接目的性,作为技能教育,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教育体制中如果缺少情感教育,就会很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作为直接目的性不强的大学语文课程无疑应该实施情感教育,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大学语文既以情感教育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把它当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感受、体验情感的过程。大学语文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高尚情感的结晶,这些优秀篇章已超出单纯文学的范畴,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用文学的形式,以情感人,使读者在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走向自我完善,让人变得更真、更善、更美。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蕴含的高尚情感,并使他们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以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效果是任何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都无法企及的。可见,大学语文相对于其他职业训练课程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润物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陶冶学生心灵,升华其人生追求,从而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提高的教育目标。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三、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情感教学是在教师爱心的感召下,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受到不知不觉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受到老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愉快的身心状态能极大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很多大学老师把自己定位于单纯知识传授,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际上大学生也非常需要老师的情感滋养,老师的一声赞许,一次批评都会影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甚至影响其一生。大学语文中每一篇经典美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课程内容非常适合情感教育。授课老师需先认同美文背后的高尚情感,并与之发生共鸣,这样才能运用情感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发生共鸣。这就要求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必须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健全和丰富自身高尚的情感世界。教师只有自身拥有了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以这种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教师情感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力求在自身道德情感修养上不断完善自己。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情感,打开学生的情感接受之门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综合素质课,担负着情感教育的重任,其课堂教学方法也应有别于其他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而有自身的特点: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感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大学语文课程,情感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与文学作品的作者之间达到心灵的交流和碰撞。这需要良好学习情境的营造,一个沉闷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来自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和谐融洽,教师须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确立师生地位平等,保持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这是走向情感教育的前提。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出门在外的年轻大学生更是如此。因而课堂上老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这种情感交流,会有效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学气氛和谐而热烈。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学生与经典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最强烈的共鸣,从而受到崇高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此外,为了营造良好完美的课堂情境和氛围,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情境“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2)深情朗诵,激发情感。高校的语文教学一般比较忽视课堂朗诵,这不利于情感教育。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大学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语文本是有情物,教师激情饱满的朗读,可以深情感染每个学生,调动其情感体验,打开学生平时可能封闭起来的情感之门,让学生在一种感情共鸣的审美愉悦中,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洞悉文字下的感情脉络,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感染与教育。苏轼《前赤壁赋》如果没有深情地反复诵读,苏文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诗情画意之美,仅靠望文生义是永远体会不到的,作者当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境和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也很难完全领略,从而学生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时,学生朗读也很重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深情诵读,学生才能充分发掘和体味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强烈共鸣。正如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朗读可适当安排在课外时间完成。

(3)互动交流。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现成答案,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这要求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只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而必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有效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乐趣,进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状态。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不足,使他们在对作品的深度把握上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一些具有启发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后,形成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同时,具有相同心理年龄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更好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学习司马迁《史记》时,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不朽著作的事迹,让学生讨论司马迁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心理体验,情感冲突:是选择光明磊落的死,却轻于鸿毛;还是选择忍辱负重的生,以期能够完成伟大著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并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让学生感同身受,让他们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形成思想上的有效交流和强烈共鸣,从而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

(4)讲解课文要联系当今实际。讲授篇目要不要联系今天的生活实际?回答是肯定的。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对于我们无比宝贵,但在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可以联系当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湖北三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事迹,就是在生死面前尽显英雄本色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我们教学中可以很好运用的一件实例,让大学生们自己去讨论、感受三位英雄的情感内涵,可以展开一场讨论大有裨益,大力弘扬正义和善良,助人为乐的主流价值观,摒弃那些个人中心的拜金主义,激浊扬清,他们的行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的社会显得圣神而纯洁,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同时部分渔民见死不救唯利是图的可耻行为应该受到鞭策和谴责,这场事件中的善与恶,冷与暖、美与丑,都对当代大学生们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深入讨论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会对学生起到课本上起不到的教育效果。

3.延伸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感染要求大学语文突破封闭式课堂教学,把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同时由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以及网络在学生中的强大影响力,情感教学还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堂之外,把教学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首先,我们在课外和网络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感受各种复杂生活现象、辨别美丑中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感。传统教学中,教师享有绝大多数教学资源的特权。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教与学的双方主体平等,师生双方都是交流双方的主体,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同时,借助于网络工具,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相对虚拟的空间里交流。在此状态下,学生可以更真实地释放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坦诚的情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其次,还可以举办一些相关讲座。我们曾举办了一场专门介绍李白诗歌个性的讲座,为学生详细介绍了李白诗歌和人格中的志气、豪气和骨气,学生深深地为这位伟大诗人的不凡个性所折服,受到李白崇高人格魅力的感染,教学效果良好。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学沙龙,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平台,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会获得平时生活中没有过的感受,并真正悟出听课中无法领会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