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文言文在高考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28 04:26:00
导语:透析文言文在高考中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高考的重要部分,所占的分数比重近年来逐步提高。语文高考中的文言文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文言文的阅读,除了文言作品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产生语言上的某些障碍,以及某些题材方面的差异之外,就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的把握,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它与现代文的阅读应当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阅读片面理解为就是掌握古汉语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或言行有准确的理解,并能进行基本评价,还要能对文章的写作特点作基本评价。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着眼结构,把握主旨
要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必须从结构入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从结构入手,是认识事物的通途捷径,对文章的认识也不例外。通过结构分析,可以沿波讨源,梳理出文章的思路,从而对文章主旨有准确的把握。一般来说,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通过对文中所选用的论据及其结构的分析,要抓准文章的中心论点。以韩愈的《师说》为例,文章先提出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强调从师学习应不分年龄长少和身份贵贱。然后,联系实际有感而发,通过很有说服力的三组对比,即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对比;对待子弟从师和自己从师的态度对比;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之族的对比,来进一步说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中再列举圣人从师的例子来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述,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文章主旨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经过这样的结构分析,我们就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再从记描和叙事为主的文章来看,阅读这类文章关键要抓住作者所记描的人或事物的特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事件过程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特征,通过具体的记描和叙事,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李将军列传》,在节选的文字里,司马迁分别记叙了李广射杀和俘获匈奴射雕者,以假象迷惑匈奴大部队,被匈奴抓获后只身逃脱,射虎中石没镞,以及在匈奴重围之中,身先士卒,稳定军心,在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坚持到援兵到来。通过这些事例的生动记描,司马迁表现了李广善射、多谋、无畏的性格特点。◎杨隽李广功高如此,却忠厚朴实,不善言辞,从不夸耀,以致司马迁对李广的人品发出深沉的感慨,作出了高度评价。因此,以叙事记描为主的文章,关键在于通过事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确立主次,整体把握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章中的各个部分就是这个有机系统中的一个结构部件,它们都要受到文章主旨的支配,并为文章主旨服务。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仅就文章的某一部分来确定文章的主旨,而要认真思考文章的每一个局部与文章主旨的有机联系及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另外,还要注意,由于文章思路系列的构成和表现方法的选用都受到作者深层立体意识的支配,因此,文章中的各个部分就不是在同一平面上的并列,而是处在立体意识的不同层面之上,是有主次之分的。确立文章中各个部分的主次序列,将有助于梳理出文章清晰的思路。以苏洵《六国论》为例,文章开头以否定和肯定并举的方式提出论断,先是否定命题:“非兵不利,战不善。”后是肯定命题:“弊在赂秦。”接着文章先以“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这三句来论述“非兵不利,战不善”这个否定命题,然后再论述“弊在赂秦”这个肯定命题,这是文章在论史部分的两大层次。接下来在论述“弊在赂秦”时,又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来举例阐述,即以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为主,以补释“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为辅,这两部分论述就构成了主补关系。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文章最后由借古导转向讽今的本旨,要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否则,就连历史上的六国都不如了。经过这样区分不同主次序列的结构分析,就可以梳理出文章论述观点的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三、知人论世,评价特点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特点可供我们借鉴,同时,这些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因此,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对许多文学史上的常识可以有所了解。同时,许多文章又都是作者在特定时候所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把文章分析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并借此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字、号、重要经历和代表作品,这样对于作家作品的掌握比起死记硬背的方法效果就会来得明显。一般来说,对文章特点的评价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如写作角度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刻画,谋篇布局的独到,材料的选择布排,情、景、理三者的结合,联想想象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方式,语言的特点等,在一篇文章内,不可能都要涉及,只要抓住最有特点的一两条进行分析即可。如:柳宗元《愚溪诗序》,文章以“愚”统摄全篇,表达了自己遭受贬谪,心怀不平的愤懑之情。在文中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干脆说自己是因“愚”触罪,实则是对保守势力智愚不辨,黑白颠倒的辛辣嘲讽,也含蓄也表明自己并非真“愚”而不得不“愚”的激愤。这样就在文章构思上显示了其独到之处。另外,文章还通过运用历史上的事例,进一步含蓄地说明,所谓的“愚”,有时恰恰是一种高尚品格或睿智的体现。与此同时,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还应当了解柳宗元的字、号及其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的经历。此外,对于柳宗元的主要作品,如《永州八记》;他和韩愈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他对唐代散文的贡献,如唐宋八大家等文学史常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立足教材,整理拓展
高三复习阶段,每位学生都做了一定数量的练习卷,课外文言文篇章或语段的阅读分析也做了不少,这里有必要指出,教材之外的篇章或语段阅读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抛开教材只做课外练习。因为有关文言文知识的检测考核都来自教材,特别是古汉语的一些实词解释和特殊句式,都是在教材里曾经出现过的,在试卷里只不过是把它们放在一篇你没有读过的文章里来进行检测,看你在另外的语境里是否能掌握这些实词的解释和特殊句式的用法,即考试时给的是教材之外的文章,但考核的知识是教材中学习过的,所以,在高考复习的最后几天,我感到还应当把教材看熟,理解清楚。特别是有关古汉语知识的整理,必须结合教材的阅读进行。有些同学或许认为,一些复习资料已经比较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古汉语知识,没有必要再做这方面的工作,许多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去背那些资料上的古汉语知识,但实际上,经过平时的练习检测,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它抛开了教材。复习资料上的归纳都是以例句形式出现的,看上去整理得比较全面,但因为没有具体的语境,同学所掌握的其实还是零散的知识点,许多同学又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但一联系具体语境,还是派不上用处,因此,古汉语知识的整理必须结合对教材的阅读理解来进行。
下面再说说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重点:
从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来看,古汉语知识的考察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的词;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⑤特殊句式(倒装、被动、省略、判断)等。在同学们已进行系统复习整理的基础上,还要抓住重点。一般来说,同学们感到困难较大的是古今异义的实词和具有多个义项的实词,这两者往往影响到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因此,在最后阶段,要结合教材的阅读,对这两方面的知识再作归纳整理和熟记。例如动词“摄”,在现代汉语里指“摄影”、“拍摄”。而在文言文里用法就有较大差异,在我们读过的文章里,它就有这样一些义项:①整顿、管理。如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侯生摄敝衣冠”。②夹处两物间。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这些词义,在阅读古文时就可能按今天的意义去理解,其结果也只能是望文生义了。而在整理的同时,还要牢牢记住这类词的不同义项,这样,在阅读教材之外的文言文时,我们就可以多几条比较、思考的途径,为准确理解提供条件了。
总之,在阅读教材的选文时,关键是要抓住那些义项古今差异很大的词,因为这往往也是命题教师考察你是否读懂文言文的出题依据。当然,在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情况下,适当向课外拓展,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训练,以检测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对古汉语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是必要的。复习中,同学们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过的文言文片断做些断句练习,这将有助于增加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熟练程度。
- 上一篇:从戏水案看刑法因果关联
- 下一篇:透析平面设计中的个性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