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研讨
时间:2022-04-20 09:59:00
导语: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文)和思想品德教育(道)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方法,随春风潜入,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讲究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人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开设语文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解决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这个更基本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且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说,语文工具性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工具;一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工具。
语文,首先它是一种工具,这恐怕是无可置疑的吧?有谁不运用语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的,在生活中又有谁能不运用语文的?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情感熏陶作用
语文的德育价值非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其他学科更强调为什么,或强调必须怎样,是理性的,规范性的;语文强调的不是说教,而是情感的熏陶,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可以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在学生内心情感驱动下的主观能动的发展过程。这就恰恰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最终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水》这篇课文明明写的是缺水,是人们对水的渴望,但课文只字未提苦,通篇都是快乐。这反衬的写法,孩子们体会并不深刻。尤其是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从小在水的浸润中成长,江南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受那缺水到底是怎样的情景。《水》这一课深深地打动了我,读着读着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为此我选择了适当的音乐,以音乐煽动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我又从网上找来了我国西北地区因常年缺水,而使土地干裂,黄土飞扬,人们灰土灰脸地在干巴巴的土地上劳作的图片,我要让我的学生也体会到无水的艰难,从而用自己的生命去珍惜水。恰当的音乐、图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学生,然而这毕竟是不够的。
在讲《水》这篇课文时,上课前老师们一起讨论“十公里”是多长,为了让孩子们对这个抽象的数字有形象的认识。课前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车子的里程表,从我们学校出发到市中心差不多有十公里的路程。上课的时候我把我的观察告诉孩子们,这时候学生静静地听着,十公里有多长,挑水的路有多远,多么辛苦,就一目了然了。“哇……有那么远……”从孩子们惊讶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入课本了。接下来,学生再联系“很小”、“一个小时”、“一担”几个词谈谈自己的感受,想到了摸黑赶早去排队,在长长的队伍中焦灼等待,挑完水疲惫地回家的心情……
在孩子们很好地体会了挑水的辛苦,体会出当地水的珍贵之后,淋雨和冲凉的快乐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感受了。正是这种得到水的快乐才更衬托出了缺水的苦涩。愈是写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沐浴”时的难受。在种“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通过字里行间的品读感悟,孩子们被深深触动了,水的珍贵在孩子们心间弥漫开来。
情感的激发,让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在情感的流动中孩子们乐学、多识、善思、求美,这对发展儿童的良好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充盈的心泉是语言活水的源头。当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潮,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词汇,敏锐的觉察到情感的浪花在学生心头涌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既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课文的感情,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那些沉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来更深的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需要。
二、利用文本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相统一。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讲读教学中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从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讲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呢?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长城的雄伟,黄山的秀丽、桂林的美丽,在语文课上我们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象导游一样让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感情,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如《长城在我心中》一课,文笔精彩,词汇优美,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感受长城的巍峨壮观,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反映。如郑成功、文天祥、、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们,这些英雄宁死不屈、气吞山河的气慨令人震撼、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爱国民族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是我们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重在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开到了一个高度。这就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如《将相和》这篇课文,蔺相如那种不计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以及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的精神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教学这篇课文的同时,如能再针对本班一些不团结的事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去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能处处为别人着想。学完了《海伦.凯勒》一文,我让学生和海伦比童年,比生活,比毅力,这时,学生内心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习海伦那不屈不挠的品质。课后我围绕“凯伦,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海伦•凯勒……”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些题材是学生熟悉的,容易激发写作兴趣,所以文章大多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入选的小学课本的文章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在教学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质。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教材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讲究方法
(一)找准教材的教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列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教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即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工作。
(二)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教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教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我们学校组织的“读书节”,每天的“读书时间”、小学生必读篇目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因为不是所有的书目都适合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语文课外活动也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小学生生处于贪玩、好奇心重、事事都想接触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把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教书育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语文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真正能够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贯穿思想教育,就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赖志奎、方善森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吕兰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 上一篇:小议单位策略联盟的财务监控制度
- 下一篇:食糖进口的因素及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