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自学的培养
时间:2022-04-20 09:48:00
导语:加强语文自学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面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严酷事实,为扭转局面使学生从“要我学”成长为“我要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行为,同时希望学生走近生活,还学生应有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成为新课程要求下的具有多方面基本能力的现代社会公民。
关键词:自学能力;兴趣;激励
纵观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教师对学生指手划脚,不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其结果是锁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地压抑了自己的声音,习惯于服从现有的精神套路:他们的学习有太多教条八股的影子,他们的学习里有太多老师嘱托的痕迹,他们的学习里很少有自己独创的东西……充其量不过是生活的拷贝,技巧的克隆!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世纪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伴随《课程标准》的颁发实施,语文中考题型的更新,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特殊学习能力。它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以及独立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师教学中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信息时代具有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功,也是素质教育在个人能力开发上重要的目标。因此,初中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自学的环境
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一个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老师,引领一群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畅游。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对话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和未发生教学。要实现这种交往,就需要营造和谐互动,便于交往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认真看、注意听、自由地想、无拘地问”,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除了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要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能否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的鼓励,无私的信任、尊重的情感等信息,以消除学生畏惧、紧张的心理,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作为。还有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为走向成功而搭桥铺路。
在语文教学时,可根据语文特点,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伊芙找海龟》的阅读片断中,有一段伊芙寻找小海龟的描写:“听了妈妈的话,伊芙双膝跪下,翻起厚厚的落叶,拨开密密的草丛……发现了小海龟……。”这段描写中“翻起”、“拨开”、“发现”词,学生经过阅读了解到其与后面名词搭配的准确性以及小伊芙是经过了仔细寻找的。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对语文就有了更为生动的认识,油然而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火花。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抓住课文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再紧扣语文知识实质,精心设计好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迫切思考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提问”,第二步“导之有疑,教以善问”,也就是说教师应提供大量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在师生、同学讨论和辩论中悟出道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执教《陈情表》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李密向来被认为忠臣孝子。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与孝的?”,请学生发表他们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李密对晋朝的忠是被迫的,是假的;也有的认为他的忠是“愚忠”;更有人认为他是见风使舵的人,并非真正的忠义之人。这样看来,通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自己对“忠”、“孝”的看法进行探讨,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入木三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情绪都被调动起来,有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的欲望。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讨论的范围延伸到教材之外,讨论人生及人生道路,这一点,也就是教学中育人的功能。如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出“顺境使人成才”,“逆境使人成才”两个辩题,让学生回去准备,然后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与动机,鼓励学生个性表达,还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等人生问题产生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就可避免地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牵牛”状况。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角色。《新课标》提出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摆正教师主导作用。这样,教师就面对着从知识提供者过渡为一个“导演”、“设计者”、“引导者”的挑战性问题。“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学是“讲授——接受”的单一模式,这模式最缺乏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学获取知识”,即获得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授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独立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2]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一直主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把“教学法”转化为“学法”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经验以供学生学习参考,这很有必要。常用的自学方法有:
1、朗读法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大、小声朗读,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大胆开朗的性格,注意力的集中,语感的培养,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领悟到文章的意境、情境而为之动容。朗读力度不够,容易使学生读漏字,要么读错字眼,要么读断句子,语感转弱差,领悟力变低,长此以往,愈演越严重,将会出现“哑口无言”的可怕局面。如果这样,自学能力将只是一纸空文。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时,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可细看之下,趴在桌上昏昏欲睡的学生比比皆是。幸好他及时发现,赶快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不然呆会鼾声四起,后果将难以想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不少,朗读是起步,更不失为写作的奠基石。
2、圈点法朗读时,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地方作上相应的记号,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如重点语句或叙述关键语句用长直线(———),短直线划出生字词,“------”划出优美描写的句子,“。。。。。。。”圈点号圈出难以理解的文字和句子等等。[3]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情况进行选择,达到把长文读短、厚书压薄的效果,同时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眉批法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上自己每一次阅读时的感受与心得,包括对文章肯定性、欣赏性的见解,也包括质疑性、否定性的揣摩,更包括疑惑性、拓展性的想象,均可记下。心境不同,下次阅读同一文章时,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收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多读、用心地读、真心地写,这样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虽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法指导,但这些指导往往是零碎的、松散的、不成体系、不够系统化。这样,学生在独立学习、综合内容时,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帮助学生把所用的知识消化吸收、掌握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有一定的范例练习,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学生独立学习前寻找、提供与课文内容或结构相近、写法相似的范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学生已明确了该文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写法、主题后,再安排《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有关片段,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定会得心应手。多次类似强化训练,便能增强学生自信心,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势头来。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内容是否跟学生水平、自学能力的差异相吻合的问题。安排时间的长短、内容的难易均要有梯度。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自主一番,自选文章,自定水准,自我评定或针对某文章、某段落自问自答,适时提醒学生注意逐步提高自己,并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各种不同体裁、不同结构的文章。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满足初中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调动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参加自学式实践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引导学生去适应学科,而是让学生投入学科,掌握各门学科特有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认识到学习成绩不是教师的恩赐与馈赠,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不仅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义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地学习,在学习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动态,及时释疑解惑,最后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有意识地按学生座位或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至六名,指定或推选一位有组织能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让他负责组织同组同学交流自学情况,一起探索自学中的难题。譬如组织本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而后确定本组的统一意见或疑难问题,以便在班级中交流、讨论。这样,既可加强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也可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评价能力。班级讨论是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答的有价值难题或精华所在,由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答。班级交流,可采取各小组轮流讲课的方式,也可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话题可以从阅读中发现的文章的语言、内容、写法、逻辑结构等方面入手,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解决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成果以及个人风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4]班级讨论交流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上台同学的表现“品头论足”,修正、补充。对于有个性的见解应多加表扬,创造性的思维加以肯定、推广,达到示范作用。以此为契机,从中可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若干难题,比如教师对作文进行全批全改而学生又不够重视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鼓励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互读互评和集体读评,然后修改;读改、互改、冷改,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批改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完善激励机制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第一、分数激励。在平时的学习评价上,要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在给成绩时,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进步情况进行衡量,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个好的分数。第二、评语激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以赞赏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所以在写评语的时候,不是吹毛求疵找寻学生的缺点,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为人所知的细小的闪光点,并极力加以适时适量的表扬和鼓励。第三、评奖激励。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如可分别设立“优秀奖”、“进步奖”、“希望奖”等等,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学生人人参与,还要尽量扩大获奖面,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奖,促使他们由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第四、成果激励。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校内、班内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进行展示,向广播站、电视台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当然,在班级内可以以某些方式进行奖状或是笔记本之类的物质奖励,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一些非常鲜活的作品,诸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小麻雀》、峻青的《海边仲夏夜》、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鲁迅的小说《故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等等,无一不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对自然和生活的真实记录、生动描写、深刻感悟,无不充满着灵气和活力。因此,让学生回归生活,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把课间十分钟、把活动课还给学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提升对知识的求知欲,自主学习,自觉学习。
《本领恐慌》一书中说到:“只有自学才能最好地培养学习者的主体精神,主体人格,才能最好地锻炼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才能获得许多最根本最重大的效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具备自学能力之后,学生才能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技术,跟上时展步伐,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师本身也不能忽视自己的自学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张鹏举,《引导学生向自学方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P58
[2]胡惠颜,《培养初中生自学的能力》,《中学教学》,1999年第10期,P58
[3]高万祥,《学在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58
[4]陈其善,《指导—讨论—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的策略》,《福建教育学院院报》,2003年第2期,P58
- 上一篇:小议通货膨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水利系统学法用法体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