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学生写作特点和创新培养

时间:2022-04-20 08:55:00

导语:浅析加强学生写作特点和创新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加强学生写作特点和创新培养

[摘要]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学生写作特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文学艺术不可缺少和有待发展的部分。

[关键词]学生写作特色创新思维培养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璧江山,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学生轻松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来,应当是语文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而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也就是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指标,而它往往被忽略,至少不是十分重视。这是一个很不应有的误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尴尬和不足,令家长担忧、学生困惑、教师着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安排把握不够,条理、逻辑混乱,详略不分,缺乏大局意识;2、在选材上不善于取舍,材料不典型,易重复或有缺憾;3、表现手法单一,主题立意入俗,中心不明了,读来索然无味,易形成流水帐;4、具体表意上句式单一,波澜不惊,平铺直叙,缺乏激情、韵味和震撼力等。笔者根据从教经验认为克服上述问题,除了勤于练习,多加指导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写作和创造性思维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的病根,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写出具有特色的文章。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欣赏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准,从而达到一石二鸟之功效。毕竟,写作特色是一篇文章(特别是名篇)的立身之本,而让学生感受、体验、欣赏、模仿是必由之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浅见抛出,以期同行佐证参考。

一、笔者认为,以其功能、侧重来考虑,可分为以下四类:谋篇布局有特色,选材立意有特色,表现手法有特色和语言表达有特色,现一一举例分析如下:

1、布局谋篇有特色。指文章在整体布局上构思精巧,布局合理,读来富有韵味,美不胜收。如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春雨、春花、春人等一系列的描述,产生了一种群星烘月的效果,展现给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诗情画意、真实可信的春天画卷。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前边晴天----热的描述,后边雨天----冷的描写,表现出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发人深省,引起共鸣。又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我心中的母亲”、“琐事中的母亲”、“严厉的母亲”等多层面的描述,赞美之词“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选材立意有特色。选材不在多,而在精。通过不同侧面反映,使主题鲜明、立体,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吃炒面”、“火中救人”、“松骨峰战斗”等六个典型事例,反映出志愿军战士的可贵品质,烘托出主题----最可爱的人。再如海伦的《再塑生命》,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按时间顺序行文,表现出“我”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准确地再现了沙莉文老师的“再塑生命”。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过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方式,使景物特点鲜明,栩栩如生。

3、表现手法有特色。在表现主题上形式多变,不拘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巧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难以言明的艺术的思想感情,表达含蓄、深沉、凝练,极大地突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再如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揭露出当时社会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和行径,从而衬托出海燕的那种勇敢、伟大的形象,同时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再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作品中虽正面描述,但通过描写一群人,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年轻寡母和后母的独特形象。又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通过晴雨的极大对比与反差,烘托了主题。

4、语言表达有特色。在语言的表现上,表词达意力求极富表现力,或激情满怀、或节奏明快、或如数家珍、或如拉家常。广泛地采用修辞,如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增强语势、韵味、感染力,增强共鸣。如高尔基的《海燕》中广泛采用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使语言优美,一气呵成,有气势。又如吴伯箫的《菜园小记》,的《我的母亲》,语言朴实无华,如絮家长,给人亲切舒适,恬淡之感。如果说句式整齐、用词华丽、节奏感强是一种大气之美,而这种朴实无华也应该是一种清丽,脱俗之美。

二、写作特色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

1、布局谋篇的培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理解全文的行文线索,然后整体把握结构。并仿照这种结构列出提纲,久而久之的练习,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结构,那么在他以后的作文当中会或多或少地吸纳一些好的行文布局。还要使他们学会此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布局有什么巧妙之处。同时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设计,这样一来,作文就会有特色,显得与众不同。同时慢慢写作文时不用教师主动,而是学生主动安排文章结构了。

2、创新思维和选材立意的培养。

意识支配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创造力,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作文的独特、新颖、丰富、深刻,都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作文水平质量的高低就是运用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这就说明,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初中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观察组织、布局谋篇能力之后,培养认识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选材是一种介于课内与课外的基本功,在构思中选材,在选材中构思。所选材料必须反映出主题的一个方面,不能与主题无关,并力求构思新颖,且每个方面都有一个材料即可,不可重复,亦不可漏了某个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东西进行提炼,善于将一些典型事例都集中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上,以增强表现力。选材上力求准确、精当、全面。这部分也可用提纲来表现。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计划,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初中时期,可分成四个阶段,将专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初一年级为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文样式以记叙文为主,通过同题系列作文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组织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形象描叙,拓展思维视野,为进行逻辑思维作认识上、材料上、视野上、语言上的准备。初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主要进行介乎于记叙文与议论文之间的作文综合训练。初二下学期到初三上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思维的独立品格,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自然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道德评价。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议论文训练,以材料作文,图画作文为主。第四个阶段为初三下学期,这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再综合阶段,它不是对第二个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提高的阶段,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前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是呈板块状态排列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已经具有一种自我整合的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立体状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富于生命力的。这个阶段的作文训练是灵活的,既有命题作文、联想作文,也有材料作文、图画作文,既有议论文、记叙文,也写综合文体。

3、素材积累的培养。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就是语言文字必须附丽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可见,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心中才能有情感,才能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倾注于笔端。文学作品本来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让学生多去观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无论美、丑、优、劣,都要把现象、感受记写下来,教师留时间、空间让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成熟或不成熟的观点,慢慢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有所见、有所想,作文时也有所写了。我们教师也就会觉得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课内外阅读的培养。要写好一篇文章,光靠感受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文学作品是有血有肉,情文并茂的艺术,我们既要体会生动精妙的语言,更要深入体悟作品内在的意蕴和弦外之音,即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达到思维的飞跃,我们教师在学生课内阅读时,不要禁锢在单纯地分析文本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中心思想,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使他们在年复一年的阅读训练中,无意识地培养了大脑的惰性,在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感受和体会之后思维的光芒。因此,培养学生自身吞吐吸纳的功能至关重要。教学中培养学生把课内的阅读、感悟、点滴理解,与老师经常进行交流、辩论,教师适时予以肯定并释疑解难,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教学时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课外阅读更是学生知识能量的补给,如同江河的主流固然重要,但支流的汇合更给主流增添了气势磅礴的力量,即“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的阅读会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增加孩子们对祖国语文的感情。但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工作,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主动阅读的目的,而且还要养成学生持之以恒、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的习惯。这样,才能让所汲取的课内外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基本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程度。

5、表现手法的培养。这是一种较高级的艺术手法,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很难短期培养,有条件的学生做模仿练习,初步感知,体验欣赏,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多样性、新颖性、标新立异,来展示自己写作的特色和个性。

6、语言特色的培养。

(1)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是打造文章的第一要素。作者独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都必须依托语言才能得以展示和传递。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重要如同骏马对骑士的重要。”这个比喻说明了语言同作文的关系,“好马配好鞍”,“花美需要绿叶衬”。当然好的文章需要好的语言来衬托。文章成功与否,多半要在语言上下功夫。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呢?是词藻华丽抑或平淡朴实?其实,语言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千差万别,风格迥异的语言大师们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语言的范例。古人云:“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淘尽千花见真情”。每一位作者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如《爱莲说》高远脱俗,《竞选州长》幽默含蓄。每一篇文章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生应该认识和借鉴不同的语言风格,树立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托尔斯泰把“文学语言”比喻为“神奇的电波”,独特的语言表达不仅读来有美的感受,易引起共鸣,更能表现主题。要积极引导学生熟记、套用、引用优美语句、经典片段或组织锤炼语言,力求语言整齐经典,有韵味、语势强、朴实、隽永。总之,要有独特的形式和魅力。这方面,教师要倡导学生记忆、背诵,赏析一些名篇名作,从而在陶冶中成长,在欣赏中提高,在模仿中推陈出新,熟练运用、引导学生找到自己语言的位置,明确发展方向,写作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显得特别重要。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活泼灵动的文笔、潇洒飘逸的才情和丰富深刻的意蕴。语言要有个性,就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文笔,这就需要作者纵横捭阖,让自己的文笔飞出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都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这种写法的精髓在于采用引用、列举、排比等方式将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以显示出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将个人喜好融入作文,这样就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而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筹。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学生用个性化语言表情达意,让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写出有特色的文章来,还应实行开放作文教学。也就是说,作文教学中,努力克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以作文为中心、以社会自然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绝对主体性,明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亚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主动性,给主体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性、自由度,由此形成和获得各种能力,说得具体些,就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组织、自己构思、自己辩论、自己写作、自己评改。整个作文过程,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性。作文是学生的,应该还给学生。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创造型人才便成为时代的呼声。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第1页.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84页.

[3]周雅琴《浅谈如何在新课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第9期2009年

[4]张嘉玮著.《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页.

[5]郭根福主编.《高中语文新课标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