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提升分析
时间:2022-04-14 10:41:00
导语:加强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提升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培养初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鉴赏活动,将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训练贯穿到平时的“说、读、听、写”中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每日一诗;积累;有效训练
古诗,是美文学,是文学的精华,是学生高尚的精神伴侣。古诗之于我们,在于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读之可以娱目,吟之可以娱耳,味之可以娱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可以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精神,陶冶性灵,厚实文化底蕴,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将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贯穿到平时的“说、读、听、写”中,收到较好效果。
一、“说”“读”结合
每天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组织学生赏析诗歌。全班按学号轮流,每日一生,每日一诗。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并且课前要把诗抄在黑板上,上课前三分钟让轮到的学生上台赏析,其他同学及时记下诗歌,及时记下诗中最突出的“欣赏点”(诸如诗歌的语言特点、结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风格等),如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最突出的欣赏点是“一”字。为什么不用“数”而用“一”?因为题目是“早梅”,“一”字才能确切地表现出梅花一枝独放,凌寒独自开的傲雪形象,用“数”字就显不出“早”字了。又如杜甫的《绝句两首(二)》“江碧鸟逾白,青山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的欣赏点是表现色彩的词,“青”“欲燃”,“碧”“白”,对比鲜明,“燃”字,形象地表现了山花烂漫,色彩鲜艳的特征,不着“红”字,但比“红”字更形象、生动、逼真,万绿丛中红花簇簇的美丽图景如在眼前。“欲”字写出了花开的过程,极具动态感,赋予静的花动态的美。再如贺铸的《青玉案》:“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内心显得落寞、悲凉。作者叠用三个精警、新奇稍带夸张的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绵绵不绝,不可消释,写法上化虚为实,真乃神来之笔。
每日记下的诗歌,要求学生会读会背。最好是当堂成诵,当堂不过关的课外挤时间背诵。平时鼓励多读、多背诵优秀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的诗,大多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想象新奇,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辞格丰富。有的淡笔白描,有的清丽婉约,有的风格豪放自成一家……这一首首名篇,一行行佳句,唯读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体味和养成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朱自清说过:你读过三百部诗,一句也没有背下来,还是别人的,倒不如背一本诗,背了才是你的。不错,读诗要讲究背功,背既是积累贮藏的过程,也是提升感悟能力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需要咀嚼涵咏背诵才能读出自己独到的心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
二、聆“听”提高
这一环节既包括课前三分钟学生在讲台讲,其他同学边听边记,学习积累鉴赏诗歌技巧的过程;也包括老师适时选取精典的诗歌赏析给学生听的过程;还包括老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的过程,让他们在聆“听”中学习、领悟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从而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诗歌鉴赏知识。
(一)抓住意境与意象
意象是浸染作者感情的物象。鉴赏诗歌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所以读诗要读懂意象。另外,我们须明白传统的审美习惯,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有它们固有的意义。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杨柳,伤别怀远;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猿猴:哀伤凄厉;鸡、狗,生活气息,田园生活浓郁;西风:表现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情怀;孤雁:表达思乡、思亲;燕子:表现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也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二)、了解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平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抑扬、用典、虚实、象征,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有助于披文入情。另外还必须掌握一些修辞方法及作用。如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是为了强调突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偶能增强诗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诗句的形式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通晓典故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传说、神话故事、小说和诗文掌故。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典故往往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不把典故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清、理解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作者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⑤。
“闲来”二句:古代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钓鱼,伊尹见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这里把两个典故合用,表示人生变幻难测,世事茫茫,渴望得到重用。长风破浪:出自《南史•宗悫传》:“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最后仍抱着幻想,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四)、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为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我们指导学生读古诗、鉴赏古诗,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风格。
如:辛弃疾《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作者辛弃疾一生致力抗金,收复河山,但屡遭当权者猜忌,仕途坎坷。这诗是他流放江西多年,在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由此可见诗人心情复杂,对此次面圣颇有期盼之感,但也多少流露出对朝廷某些当权小人的担忧。诗人的夙愿是抗金,重建大宋河山。了解这个背景,“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抒发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词人追求卓立,正直的品质;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重建大宋河山的夙愿。从词中可读出诗人雄奇的胆略与坦荡无畏的气魄。
(五)、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节奏感、动态感、色彩感,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正是诗人推敲锤炼的结果,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诗人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绿”字为什么好呢?“绿”能让人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让人联想到春风吹过,绿遍江南大地的美景,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鲜明的视觉形象。诗人此时正奉召回京实施变法之际,诗句用“绿”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谐一致。
三、“评写”深化
“写”是“说、读、听”的深化。最初对古诗词的鉴赏,同学们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赏析文章,如他们往往参考《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一学年后,同学们对古诗词接触多了,对古诗词有了“感觉”,笔者就向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前写好100-2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字,在课前三分钟上台脱稿讲;有时,笔者选择简单的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写简短(一百字之内)的赏析文字。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名家牵着走——自己摸着石子过河——学会轻松独立地走。由于长期积累,学生对古诗词的悟性提高了,鉴赏水平也相应提高。平时要求学生每读一首诗之后,将自己对诗歌某一方面(如遣词造句、结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有独到的体会马上记下来,鼓励学生发现诗中独到的“美”,培养创新意识。下面摘录几段学生的赏析文字。
某同学七年级时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是盛唐名篇,被王国维推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我喜欢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自上而下,描绘远景,写得雄奇高远。黄河奔流于西北高原,从下游看好像从白云飘荡的天际倾泻而下。”
一同学八年级时赏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写景,两句对偶,不着“送别”二字,但依依惜别之情流于笔端。“横”字写出青山的静,“绕”字写白云的动,动静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时分,万般无奈,朋友间挥手作别。“萧萧班马鸣“一句,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斑马的鸣声回荡在青山白水间,令人回味。”
此同学主要从诗的思想感情和写法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评写”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
又如一同学九年级时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小作者知人论世,抓住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主要特点进行赏析,自有其独到的理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在成者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加上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凄孤无依,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诗中通过写景展示他眼前的景观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壮阔,辽阔的平原,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惨心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是诗人‘感怀’,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杜甫的休官,主要是遭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这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自己飘然一身象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辗转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不定、孤苦无依的感伤,字字血泪。”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唐诗三百首新编》(马茂元、赵昌平选编、岳鹿书社出版)
[3]《诗歌鉴赏入门》(魏怡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小议腐败的经济学评析与思索
- 下一篇:小议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