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时间:2022-03-16 03:35:00

导语:深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一句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

一、描述富有美感

语文教材是凭着语言文字的媒介表现思想情感的,因此,作者的蕴涵情感加上语言文字自身的情感性,就决定了教材本身具有各种各样的美感:既有《望庐山瀑布》的雄伟美,又有《草原》的秀丽美;既有《花潮》的生趣美,又有《月光曲》的朦胧美;既有《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新奇美,更有《丰碑》的悲壮美。

高尔基曾说过:“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的情感,追求语言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即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声有色、娓娓道来,通过富有美感的描述引导学生置身于美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叙述时的声调、速度和节奏上,即语言应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教师应从容不迫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教学语言的美感更表现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从而选择适当的句式、组织生动的语汇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师应善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

例如:《草地夜行》叙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救一名小战士而身陷泥潭壮烈牺牲的故事。教学中,为了让老红军的光辉形象、崇高品质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我抓住老红军壮烈牺牲时的场面,组织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感悟以后,加进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

“就在这茫茫的荒芜人烟的草地上,一位老红军,为了他人,为了革命,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要记住革命’,这,是他的临别遗言,也是他对党的无限忠诚,更是他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

充满悲壮美的一段话,既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又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使茫茫草地上一座烈士的丰碑牢牢的耸立在学生的心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富于美感的描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启发耐人寻味

所谓启发,是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对此作出精辟的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启发之重要。教学中,教师则应积极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过分施加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而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则必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我在教学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时,就成功地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学生确定该诗所描述的时间。

师:请大家自己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要注意重点词句。

(读书,显然是给学生方法;注意重点词句,显然是给学生阶梯)

生1:秋天的景色。

生2:不对!秋天没有荷花,诗句中的荷花夏天才有。

生3:不!夏天太热了,哪有“晴柔”的风光?应该是春天,春光明媚。

生4:不对!春天虽然阳光明媚,但荷花还没长苞呢!

(学生各抒己见,争执不休,期盼地望着老师。)

师:春天虽然晴柔,但荷花还没长苞,“露尖”──太早了;夏天,荷花盛开,但天气炎热──太迟了!那么,什么时候的景色才最符合诗中写的呢?请大家自己把古诗连起来读几遍。

(简单的几句话,为学生提供了解题的线索,并潜在地启发学生:应综合思考问题。)

生1:我认为应该是春天过去,夏天刚来到的时候。

生2:(迫不及待地):对!是初夏!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愤”与“悱”的心里状态,若不采取直接的讲解授予其知识,而适时地给予必要的语言启发,既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点拨带有幽默

幽默,是一种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它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双关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的语言,对不合理或矛盾的事物、现象予以含蓄的批评,使人在轻松的笑声之中,否定某些事物或现象。

据说,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经向几万个学生调查,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喜欢幽默型的教师,足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幽默感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相声、喜剧中的幽默艺术引入课堂,不露声色地加以点拨,并使其具有善意的教育作用,从而令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激发情趣。

例如,教学《冬眠》这一课,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冬眠”的意思时,就可这样运用幽默的语言加以点拨:

师:什么叫冬眠?

生:冬眠就是冬天睡觉。

师:哦!那我们到冬天都要冬眠了。(学生发笑)

(善意的幽默包含了对前面答案的否定)

生(补充):冬眠是说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觉。

师:哦!骑兵部队的战马一到冬天就都冬眠了,那敌人来了怎么办呢?(学生哄堂大笑)

(笑声中又一次否定了答案,但较前一次回答已有进步)

生(再补充)冬眠是指有的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觉。

(至此,才算解决问题)

此时,教师正是运用了幽默性的语言,兴致勃勃地向学生反提问题,善意地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而学生的笑,则是领悟,更是获取知识的快乐!

所以,在点拨中带有善意的、恰当的幽默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它不但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情趣和乐观的信念,更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如列宁所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运用恰当,往往能起到鞭辟入里的奇效。

四、评议准确精到

评议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一种观点或理论加以鉴别,从而指出对在哪里,为什么对;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教学中,好的评议能令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励其更上一层楼;而不科学的评议则会造成师生间信息交流的阻塞,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准确精到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师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合乎逻辑的教学语言,使评议显得公正、真实、准确、可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评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运用精雕细刻的语言扩大评议对学生心里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使学生从中得益不受挫。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指导学生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时,就可以借助于准确精到的评议性语言来授之以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段意应该怎么说?

生1: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去探听消息。

生2:这一段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升3:我认为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去诸葛亮那儿探听消息,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学生把目光转入教师,希望教师能对三种意见做出裁定。)

师:三位同学都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大家学习。(肯定学习方法正确,目的在于激励。)不过,我比较同意第三种意见。(“比较同意”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第三位学生的意见引起重视)因为第一种意见注意到和上文的联系,只讲了周瑜怎样继续刁难诸葛亮,不够全面;第二种意见注意到同下文的联系,只讲了诸葛亮如何做借箭的准备,也不够全面。(先肯定长处,后分析原因,指出不足,斟酌用词,力求准确精到。)而第三位同学抓住了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又兼顾了这一段同上下文的联系,概括的段意比较全面,这一点,更值得大家学习。(表扬中传授学法,起到导向作用,比较适用于教学过程的知识新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