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朗读培训探讨
时间:2022-02-14 04:52:00
导语:语文课朗读培训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它是一种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力,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的人格。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又是一个较难的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也许并不难,只要教师在教学时稍加指导,多加练习即可。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不足,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地方法就是教师的范读。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课文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言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做好示范,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北京》一课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时,我指导学生看完课件后,范读“北京真美啊!我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读出北京的美,读出自己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二、合作探究的点评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朗读也是如此。要想使学生对朗读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对朗读进行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中去领会,去发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欲望,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在教学朗读时,大多教师可能都会主观地去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好的地方加以纠正,其实小学生自己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读完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读的时候很流利,但没有读出感情来。”这时我追问:“你能有感情地把这部分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很乐意地答应了,当她读完后,我再请其他的同学点评,有学生说:“她读这部分时读出了傣族人民与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感,快乐感,让我们仿佛也加入了1961年的那个泼水节!”这时我让全体同学读这几段,他们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好像都沉浸在那个快乐的泼水节之中,效果非常好。
三、情感体验的角色朗读
教师教学生朗读课文时,旨在培养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通过让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也能让他们读好课文,培养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把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领悟。教师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配乐读,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如在教学《匆匆》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时,配乐朗读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进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五、创设意境的想象朗读
小学读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以及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上每篇课文,都会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古诗配以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意境中朗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能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粒”这就要求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理想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上一篇:如何构建商行风险管理文化探究
- 下一篇: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