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自然人格探讨论文
时间:2022-12-17 02:22:00
导语:语文教学的自然人格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刚刚走上讲台时,朋友笑着说:“如今当上了孩子王,孩子的事就由你说了算……”是的,农村的孩子大多很淳朴厚道,有的甚至有点自卑,在他们眼里,教师是个大人物,他们对教师很尊敬,言听计从,我常常被他们的孝顺和真诚所感动,教书也就格外认真耐心,且自我感觉良好。然而,慢慢地我就发现他们越来越木讷,他们的真实想法不敢让人知道,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
比如讲解练习,讲到选择题时,我往往要问几个学生,提问第一个学生,他选了一个答案,我有时会故弄玄虚地说:
“想清楚了吗?”再问第二、第三个学生,他们常常不敢选第一个学生选过的答案。他们认为教师说的“想清楚了吗?”言外之意就是答案可能错了。他们答题时总要看教师的脸色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我的教科书也有被他们拿去“偷”答案的经历。我想学生真是把教师当“王”了,把教师的话当“圣旨”了,起初他们很听教师的话,想和教师保持高度一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久了之后就没有想法了,再后来就懒得想,最后就不会想了。孩子在教师面前、在书本面前完全丧失了自我。人们都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老师塑造的是这样的灵魂?我越来越感到教学工作的“单调、寂寞和孤独”。于是我决心“不再为王”,于是我探寻解救孩子们和自己的办法。以下是我的一点做法和心得体会。
一、在语文课文学习中唤醒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
“他将自己的点点滴滴注入学生的脑海;他将课文中的人物惟妙惟肖地再现给学生;他讲析课文,学生好似听到一首动人的散文诗;他每逢节假日充当学生的义务节目主持人……”这是几句赞美教师博学睿智、多才多艺、和善可亲的诗句,可谓是文质兼美,我是很喜欢的。可是,众所周知,人的一生,真正从课堂和教师那里学来的东西少之又少,较多的则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师现在对学生的“教学”就是为了学生以后没有教师而能自学。教师不仅是给学生讲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智慧、爱心、人格魅力,去唤醒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现在的学生,不是缺乏学习的对象和机会,而是缺乏学习的思想意识。当孩子王不难,而为人师则不易。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1.在课文预习中培养学习的意识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且必须常抓不懈。每上一篇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我还在课堂上给时间学生预习。预习时,给出具体的要求,但不能太难,一般是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学习生字新词,找出好句子读一读,画出难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议一议。学生可以借用教师的备课资料,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教参。这既显示出教师的自信,又体现教师相信学生的民主。学生大为感兴趣,纷纷借阅,倍加珍惜。教师则教导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指导学生善于鉴别,精心筛选,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而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学生的学习资料,我也会借来看,还将几种资料对比来看,并和他们交流看法,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如此这般,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会逐渐培养起来,学生也就产生了自主的学习意识。
2.在课堂教学中点燃思想的火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个性特点等不同,阅读同一个文本,学生的理解感受也有差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并组织他们思想争鸣,交流看法。如《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A学生说:“‘杏花开了’‘桃花开了’略显单调重复,给人信息量少,寡淡无味,司空见惯,没有质感,缺乏鲜活的色彩。如果将两个‘开’字换为‘白’‘红’,语言更活泼轻快,描绘的景象有声有色,增加信息量,并加深对事物的认识。”B学生说:“这样改了,看起来有声有色,但是,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杏花都是白的,桃花都是红的,改了不合实际情况。花开倒是一样的,用‘开’字适合更多的读者阅读,因为知识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说明文的语言应当科学、准确。”我对两个同学看法都给予肯定,我热情地表扬他们:“A同学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欣赏鲜花,而B同学则用科学家的眼光观察事物,都是好样的!,’再如,作者说“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并举例说明,可是有人说:“照此判断,经度的递变会导致物候呈线性变化(不管是抛物线或斜线)。然而翻遍所有的地理学资料也不会找到与此不谋而合的判断。从来就只有经度影响时差之说,而无经度影响物候之说。利用普通逻辑中寻求因果联系之求同求异法就很容易推翻这句话。”我问学生对此有何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们也不知道,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有的说:“翻遍所有的地理学资料也不会找到与此不谋而合的判断。从来就只有经度影响时差之说,而无经度影响物候之说。也许别人都不注意到这个现象,只有竺可桢注意到呢?不能说‘资料里找不到’‘从来没有’就是错的。”有的说:“一个人生命很有限,竺可桢他也是从各种资料里学习,再加上自己的观察研究得来的,难免有错。”……最后我说:“我们信谁?”有的说:“我们信老师的。”这时,教师不能为“王”,而应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以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当然,并不是每次观点交锋都会有一个答案,但争鸣本身就是目的——思考、探索、追问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鼓励学生质疑,以破除学生头脑中“唯书是从、唯师是从”的思想,其目的不仅仅是解放学生被束缚的(思想)智慧,还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的性格。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放思想,培养创造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虚怀若谷、善于接纳不同观点、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的学术道德。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探求真理是质疑的目的,质疑是探求真理的方法。前人的成果、经验、教训是很珍贵的,应虚心学习,教师、同学的观点也值得参考借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顾及全局。
3.在课后作业中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住的少。学生如果只学课本,学到的东西就少得可怜,况且,大部分知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现在,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时时补充新的东西,才能与时俱进,立足于社会。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让他们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后,我留给学生一个练习:假如你到月亮村居住,你将做什么?即“未来月亮村构想”(可画、可写、可说……)。如学完《记承天寺夜游》后,我留给学生的练习是:面对空明的月色,面对豁达的苏轼,你想对苏轼说什么?(苏轼,我想对你说……)学了《生物入侵者》,我留的练习是:除了课文提到的生物入侵者,你还了解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遏制生物入侵?说说你的建议和方法(课外查资料,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如此这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提高,视野得到扩大,知识得到增加,个性得到张扬。将他们培养成会学习、爱生活、感情丰富、有责任心的社会新人。
二、在课外阅读中找回灵动的语文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警告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是的,拥有知识却不能和谐发展,是因为缺失一种精神,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语文精神。什么是“语文精神”?语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情感的震撼、人文的温厚、心灵的解放、思想的飞翔,是彩带当空舞的飘逸,是鱼翔浅底的灵动。而课堂语文的教学,为了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常把一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生硬、冰冷、模式化的认知组合题,损害了灵动的语文精神。但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可以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因为课外阅读自由自在,不限时,不限地,不受人影响。他可以和作者温和对话,交流感情;可以和书中的主人公经历阴晴圆缺的人生;可以到三国去问曹操、周瑜哪点得罪了罗贯中而把他的写歪了;可以去问问伏、周文王、孔子等先贤圣人中国人为何同时说“礼让为先”“当仁不让”这样互相矛盾的话……在知识的海洋中,在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自由阅读中,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判断力”,“获得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公务员之家
1.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
课外书很多,良莠不齐。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多,也不可能全用于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有限,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向学生推荐有趣、有用、好懂的课外读物。阅读方法可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自己的兴趣决定。如一般的新闻报纸只浏览一眼或只看标题即可;消遣性、娱乐性文章,可一目十行地粗读;修身养性的美文,则要斟词酌句地精读,可以摘抄文中的句段,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大声朗读一番,还可以背一背……总之,学生高兴就好,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
2.课外阅读要进行人文管理
放手让学生阅读固然好,但如果教师不理不睬,学生就会松懈,没有兴趣。为了巩固成果,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活动。如定期举行课外美文朗诵比赛,对优胜者给予表扬,或发小礼物或给本组加分。办小小的手抄报,要求每人都动手,内容是课外美文,自己设计版面,添加插图,然后班内交流评比,选出精美的贴在学习园地上,一个学期办两三次就好。规定每周用一节早读或晚读课来朗读课外美文……课外阅读,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还要参与其中。只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和学习的习惯,学生才会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受益终生。
三、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
课堂具有现实生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些问题,继续下去,引导学生到课外广阔的空间中去探寻解决(而不是学生有疑问,教师解答)。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宣传、调查实践,又通过调查、宣传、提建议,培养观察、表达、写作、动手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涉猎各领域,捕捉各类信息,将五彩斑斓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选择、摒弃,让他们吸取、超越,让他们惊喜地发现世界是如此奇妙,征服困难是那样的开心。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真正体现“语文即生活”,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语文是温柔而善解人意的朋友而不是统治者,她营养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她关爱每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天。教师也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而不是“王”,教师要用爱心和智慧去培养学生的健康、健全、和谐的自然人格。
- 上一篇:图式理论导入英语课堂教学探究论文
- 下一篇:探索处理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现状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