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新课改分析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17 09:22:00
导语:语文教学新课改分析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近几年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三大误区,即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开发;忽略文字教学;抛弃了传统教学精华,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思想开发教学、文字教学,继承和发扬语文传统教学精华,让我们的语文课富含“语文味”。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味思想开发教学文字教学传统教学精华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以来,新课标已实施近十年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将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发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近十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开放思想,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的开发。其二,滥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忽略了文字教学。其三,一味求“新”,抛弃了传统教学精华,使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语文书是由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构成的,语文课是由朗朗的读书声汇聚成的。如果说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是语文课的“灵魂”,那么,构成文章的文字就是语文课的“肌肉”,传统教学精华就是语文课源远流长的“血液”。如果没有坚实匀称的肌肉,灵魂就显得虚无缥缈;没有鲜活流动的血液,肌肉和灵魂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只有拥有健康的“灵魂”,坚实的“肌肉”,鲜活的“血液”,才能将“语文味”恰当完美地表现出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富含“语文味”,思想开发教学、文字教学和传统教学精华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变开放思想为开发思想,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广度
新课改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就是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放思想,解放个性。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追求“标准答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讨论积极踊跃,学生各抒己见,个性鲜明。当我们停留在这丁点儿成绩下沾沾自喜时,问题却在渐渐浮现:讨论停留于形式缺少内涵,为了讨论而讨论,甚至有些学生把讨论当成了耍嘴皮子,说些标新立异的言论来博取别人的眼球……开放思想仅仅是新课改的第一步,如何将新课改推向深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开放思想变为开发思想,如何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这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学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开发教学,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教学形式永远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师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设计,忽略了对课文内容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文以载道”的功能,不注重开发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二、探究文字起源,感受文字魅力
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初中语文课中的文字教学不应停留在识字教学上,并不是每节课将重点字词挂出来,齐读字音和字义就可以的;而应该让学生探究文字的起源,理解文字的内涵,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运用文字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味”。
2.1注重文字的渊源教学
在语文课中应注重文字的渊源教学,向学生介绍文字的形成、发展和使用,讲述汉语知识和汉语中的故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又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教学《三峡》一课中“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文中注解“亭午”译为正午,但是为什么呢?其实“亭”是个形声字,《说文》入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从高省,丁声。”《释名•释宫室》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早期的“亭”是建筑在道路两旁供过往旅客停留休息的房舍,也作为亲友远行送别之处,因而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每座之间的距离相等,所以“亭”字发展出均等、正中的意思。因为把一天均分为两等分,正午是其中点。所以“亭午”就是正午。李白《古风》也有“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的诗句。
如果在教学中注重文字渊源教学,把文字的演变过程作一简要拓展,学生就能较牢固地掌握。以前有人批评类似的拓展是教师卖弄才华,这确实是一种误解。诚然“横向拓展”并不意味着随意发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词语的古义都与古人的生活相联系,便于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引”、“走”、“身”等词语,不了解这些词的生活内涵,就只能孤立记忆,造成平时常说的“回生率高”的现象。由此可见,横向拓展课文内容的涵盖面要以教师的良好素质为前提,在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帮助学生跳出以往的思维模式,变某一词语的学习,为对同类语言现象的领悟、联想。
2.2注重文字的感知教学文字的表现力、想象力、魅力是无穷的,它是语文课最大的特色。教会学生感受文字、品味文字,在黑白的书中,在一个个黑体方块字中,打开一片想象的天空,去感受文字无穷的魅力,这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曾见过一位老师在上《三峡》一课时,到网上找来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一大堆三峡四季的图片、歌曲和影像片断,还制作了从三峡随流而下的动画,总计五十多张课件。大量精美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阵阵惊叹。但整节课,学生文字阅读时间加起来还不到7分钟,齐声朗读课文用时1分34秒,几乎没见学生动笔写字。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等于滥用课程资源。适当地运用课程资源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扩大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但滥用课程资源却对教学产生了干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剥夺了学生文字阅读的乐趣。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一个“卧”字,济南城外的小村庄和雪就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看到这些经典的文字范例,怎么舍得把这些精美的文字变成一张张复杂的课件,去剥夺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剥夺学生感知文字的乐趣呢?而这其中阅读文字的乐趣,又岂是几张课件所能涵盖的。
三、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新课改追求“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弃旧”。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运动,他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而“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就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语文不仅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加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养成全球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者,文化的传播者,对中华古老的传统教学不应一概否定,而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诵读、对对子和猜灯谜。
3.1注重诵读教学
叶嘉莹院士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深感振兴中国古典文化对于提高国民品质与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作为文化瑰宝的古诗文在其中担当重要职责。诵读诗文,对于学生感受汉语的审美表现力,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有很大的益处。
“诵读”不同于“朗诵”。朗诵是“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的意思;诵读是吟诵,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又是“作诗,写诗;推敲字句”的意思。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前言就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在诗文诵读教学中,要摈弃古代陈旧的“念经”教学,真正教给学生诵读的乐趣,使学生无论是自己读还是听别人读都能得到一种愉悦的精神陶冶。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特有的心理氛围,培养学习乐趣。如创设愤悱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乐趣情境,满足学生的求奇心;创设竞争情境,满足学生的求胜心。这样,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学生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得以调动。
3.2注重对对子教学
对对子,旧时名为“属对”(“属”读如嘱),是蒙学必修课程之一。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对子最能显示中国文字的特性,能对对子才能分别虚实字和平仄声。从对对子的好坏,可以看出读书的多寡,词汇之贫富,以及思想之有无条理。”对对子是一种综合性的写作训练,学生经过反复练习之后,就能逐步掌握字音的平仄、词类的虚实、构词的方式、造句的规律,以及各种修辞方法和逻辑关系,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对对子也不能搞得像科举时代那样过于繁琐,过于苛刻,否则会坐享反面,产生一些副作用。
3.2.1利用课本中的古诗学对对子
我国古典文学的遗产极为丰富,使此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古典诗词在艺术技巧上有着许多特点,比如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字句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因而要学对对子,一定要从课本里的诗词教学入手。
3.2.2利用对联积累对子
现在学生最常接触到的对子就是家家门口粘贴的对联,让学生每天按座号轮流抄写一副对联在黑板上,在积累了五、六十幅对联后,改为两天抄写一幅对联,第一天先抄上联,由学生们自由讨论下联,第二天再将下联抄上。
3.2.3采用增字对练对对子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先是一字对,“虎”对“龙”;增一字,“猛虎”对“神龙”;再增一字“降猛虎”对“伏神龙”;再增一字“威降猛虎”对“智伏神龙”,这样一字一字递增下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汉语诗歌是最讲究形式美的:有整齐的美,这就是对仗;有抑扬的美,这就是平仄;有回环的美,这就是押韵。总起来说,这就是诗的格律。我们通过课前五分钟对对子来体会运用文字的趣味,提高语文课的“语文味”。
3.3猜灯谜
鲁迅先生曾诙谐地指出中国是个“文字游戏国”,灯谜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四大文化国粹之一,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灯谜涉及内容上至天文,下达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澄海素有“灯谜之乡”的美誉,逢年过节,大街小巷,到处可见色彩鲜艳的谜面,听见咚咚的鼓声,还有人们的欢笑声。在猜灯谜教学上要力求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注重基础,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呈现一个比较系统的灯谜框架;在灯谜技巧的指导上,力求简明扼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积累,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重视学生的家乡情结。公务员之家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伴随出现新问题,提出这些新问题,并不是要一概否定新课改,而是期待用客观冷静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反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健康发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加富含“语文味”。
参考文献:
[1]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辽宁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A.C.马卡连柯著.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国人民出版社,1972.
[5]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印.汕头市语文诵读教学实验集锦.
- 上一篇:城管局工作年度实施规划
- 下一篇:环境综治进企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