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10 10:48:00
导语: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学大纲》谈到基础知识要求时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文体知识。高招试题中有对古诗词的鉴赏和对名言名句的默写,而名言名句除了一部分出自教材外,另一部分中的大部分就出自古代诗词。在小学初中阶段,虽然学生已接触过一百多首古诗词,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处于皮毛状态,只是会口头背诵,却不知其蕴藏的丰富内涵。这远远满足不了高中阶段的需要,还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古诗词知识并不多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内容,有步骤地指导演讲的学生向同学介绍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成就;介绍初唐四杰、苏门四学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及其影响;介绍古体诗、近体诗等有关文学常识,进而达到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和文体知识的目的。
其次,课前五分钟演讲古诗词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学生为了使自己在讲台上讲好,必然会积极思考,翻阅资料,请教老师。由往日的“老师教我学”的状态进入到主动钻研一首诗词的境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知识逐渐渗入的过程。其获得的知识量远远超过单听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这样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透过诗的字面,可以发现:诗人从“朱雀桥”想到“乌衣巷”,从“野草花”想到“残照的夕阳”,在这种景物的烘托下,作者把笔触转到上空正就巢的飞燕,由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联想到王谢权门昔日的辉煌,唤起读者的想象。在指导学生背讲时,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深入观察生活进而联想的方法。
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名诗名词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大有好处。
古典文化,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深刻的,要真正弄懂古诗词的含义,决不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上,而要挖掘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内涵。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病梅馆记》这篇文章的注释中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就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挖掘出“万马齐喑”的比喻义。在探究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第四,通过课前五分钟赏析古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大凡作家、诗人在青年时代都背诵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所以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出口成章。像台湾作家琼瑶,她的作品尽管有人视为“穷极无聊”,“爱情模式”,但她的古典文化功底不容忽视。她作品下的主人公,现代的多能赋词作曲,信手拈来;古代的多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口成章,下笔成诗。她赋予她故事中的人物一种超乎常人的语言能力:《一帘幽梦》中的紫菱会写“一帘幽梦”,费云帆便能把它谱成歌曲;《彩霞满天》里的殷采芹更是从小就会歌唱“彩霞满天”。她的语言让人细细品味起来,总有齿颊留芳的感觉,这种运用诗词营造美轮美奂意境的功夫,怕是每位读者都会大加赞赏的。
由此可见,要求学生在紧张的高中阶段,每节课前有5分钟咀嚼玩味古诗词的时间,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是很有道理的。
值得欣慰的是,在有意识地引导之下,我竟发现不少同学在周记、作文里谈到、用到往日讲过的诗词。这一点很能说明学生在写作时已经有了一种意识:想用恰当的诗词名句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第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准备课前五分钟古诗词演讲,还可陶冶学生情操。
古代优秀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精华。研读古典文化中的精品,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学习杜甫的《望岳》,可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学习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岳飞的《满江红》,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学清照的《夏日绝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以让我们体会作者在当时那个时代有才干却不能施展抱负的惨况,进而珍惜现在的生活,争取早日拥有一技之长。
最后,对于课前五分钟演讲过的古诗词,教师还可要求背诵其中的二到三首。
只要合理安排,一周背二到三首完全可以做到。毕竟,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而记住的知识又会为日后学习新内容打下基础。这么做,实际上也是对课前五分钟绝好的善后措施。它可以巩固对诗词句的理解认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记忆力必会提高。“脑子越用越活”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
总之,倡导课前五分钟古诗词演讲,寓古典文化于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继承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古代文化遗产。因为,学习不应仅仅拘泥于中学课本上选的篇目。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好多学校在语文课堂上开设了课前五分钟演讲,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文学
- 上一篇: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论文
- 下一篇:企业债券发行情况调查与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