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10 09:10:00

导语: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一、文本与对话

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遥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进步的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到达彼岸的航程绝非一帆风顺。首先,对话的文本——“教材”重新需要建构。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统整的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的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实事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型的学习”在此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语言有着影响作用的文本——“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单单指以“课本”与“读本”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专业文本,还包括以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等视听文本以及教学后所生产的文本例如学生的作文等等。其次,伴随教学环境“信息化”、“生活化”,师生将不得不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互识共识。这个过程一般包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阅读文本是一种对话,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大师的对话。同时,阅读过程中师生不断的联想想象到自己,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阅读文本伴随着理解文本。理解文本的第一个前提,是师生通过对话从文本中直接把握信息和间接获得的信息,以及师生凭借文本所习得、记忆、存贮的信息中唤起的信息;理解的第二个前提是依靠接受者一定的情感态度评价、预备知识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而产生的。阅读、理解文本过程中的对话自然就会转化为表达,表达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话。写出来跟自己或他者看是与自己、他者对话。因此,师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绝不是文本编制者与文本编制者的操作成果——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移植,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知识的建构。鉴于此,我们简单勾勒如下“对话图”。

二、其乐融融的“对话图”

1.与文本对话

这里所指的文本如前所述包括“读本”篇目(《鲁迅“丑化”了阿Q吗?》《“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论阿Q周围的人物》《阿Q后传》)、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通过对读本篇目的阅读,我们发现文章作者是按照“缘事——说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思路行文的。作者通过自己“与大师对话”“与现实对话”,通过“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使“深刻”,首先自己就得“与大师对话”——我们讲的大师是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和科学的大师——回归“课本”,找出鲁迅先生所写《阿Q正传》为我们准备可用于自己作文的事例,即类似“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事例。

2.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对话”,关注大师,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尽管我们未必人人能够成为大师,但有了这种丰富的精神底蕴,有了这种深沉的灵魂拷问和灵魂追慕,我们的思想就可洞穿深邃的历史,面向光明的未来,慢慢摆脱小气而变得大气。

3.与现实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大多属于间接的和虚拟的沟通与对话,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设定现实的情景,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三、方法指导——联想想象法

“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有别人的心智去领导,要有它自己的心智去领导”。这是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响彻世界的宏论。他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当我们的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与现实对话”具有了坚实“深刻”的支点支撑之后,需要在“联想想象”的方法上及时地给予指导,来建构一座“与现实对话”的桥梁,使其到达成功做人、作文的彼岸。

1.相关联想想象

相关联想想象是一种实际上的直接的关联。如字面上的相关;时间上的相关;空间上的相关;物与人的相关;人与事的相关等。

2.同类联想想象

同类联想想象指由一事物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联想。它自在对本事物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发展、深化这种认识。

3.相似联想想象

如果说同类联想想象是相同事物之间的联想,相似联想想象则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它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4.相反联想想象。相反联想想象分事物的性质、意义或者方向相反两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即使读了再多的书,现实的知识再丰富都不可能有创造性,对于中考前的学生作文而言也不可能“深刻”。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让我们来聆听作者、大师的教诲,在作文这方天地里尽情地“对话”,做一群实实在在的“思想者”!

参考文献:

[1]克林伯格.社会主义学校(学派)的教学指导性与主动性.德国科学出版社,1962.86.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4-25.

[摘要]借助初中作文教学建构语文“读本”与“课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想深邃、立意“深刻”、“与现实对话”,实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从而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评价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读本”与“课本”教学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