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隐喻的特征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23 10:37:00

导语:科技隐喻的特征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隐喻的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性,然后以文学隐喻为参照,浅析科技隐喻的特征,说明隐喻在科技领域无所不在,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建构、陈述和传播中,隐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手段。

关键词:认知;科技隐喻;文学隐喻;特征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33-011

一、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研究隐喻开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但随着近几十年来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隐喻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一般可以将隐喻看作是从一个信息域到另一个信息域的语义映射,借此人们来达到对后者的理解,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中指出了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为参照,来认识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隐喻概念系统,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验甚或行为的基础,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使我们明白: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对认知起推动作用的是我们认知体系背后的隐喻概念。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应该象数学一样确切、具体;运用隐喻的理论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使原有词语赋有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科学中的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实质上它是思想与比喻的结合与体现,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下面就科技隐喻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帮助科技工作者和相关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科技隐喻。

二、科技隐喻特征

为了指出科技隐喻的特征,我们把文学语言中的隐喻作为参照点。两类隐喻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如果是成功的隐喻,都会最终被语言系统所吸收,成为新的非隐喻性的语言资源。但是,我们对这两类隐喻属性考察后发现它们在下面几点有不同之处:

1.文学隐喻丰富多彩,允许多对一的连续映射

如在DylanThomas诗的一句中包含三个隐喻:Donotgogentleintothatgoodnight。其中,诗人用动词go把死亡隐喻为起程,用gentle把生活隐喻成一场搏斗,用night把人生阶段比作白天,而视死亡为黑夜。相对而言,隐喻所具有的类比功能是其在科技术语中得到运用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呈现的映射具有系统性。如在计算机科学中,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程序具有复制自身、感染、破坏其他文件并最终使电脑陷入瘫痪状态的劣性,恰如人体内的某种病毒,于是采用computervirus来命名之。科研人员随后开发出消除这类破坏性程序的软件,并称之为killvirus。有鉴于此,读者对科技隐喻和文学隐喻各自体现的明晰度和丰富性也抱着不同的期望值。Gentner等人(1993)在他们的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在科技语言中使用隐喻应当首先考虑清晰问题,至于丰富与否是次要的;而对于文学隐喻,没有孰先孰后的区分,既要清晰,最好也要丰富多彩。

2.文学隐喻一般新颖活泼,往往能给受众一种新奇的享受

但如果同一文学隐喻被人们过多使用,要么会失去其原有的新意与洞察力,要么就凝固成新的字面表达方式,探讨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比性或相似性也会空洞乏味。另外,文学隐喻往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会因时间、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寓意。如用dog作为喻体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东西方人来说显然就具有不同的含义。相反,通过隐喻方式产生或创造的科学术语有着公开表达与发展的特点,一经产生就成了整个科学界的共同财产,并将贯穿于一代或几代科学家的研究之中,具有永恒性。如“电波”,不会因使用过于频繁而让人乏味,不会因时空的变迁而变化;又如,丹麦著名物理学家NielsBohr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使用隐喻“Theatomisa(miniature)solarsystem”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atomicstructuretheory)”。象这样的科学隐喻与其说是隐喻,不如说是奇想——一种科学的想象,它们不会因频繁使用而让人乏味,也一般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接受或产生文化冲击。

3.两类隐喻的另一区别还在于,文学隐喻的解释不是隐喻创作人本人的事情,这种工作多由文学评论家来完成

如Eliot在他的Prufrock这首诗中有这样的一句:Theyellowfogthatrubsitsbackuponthewindowpane。诗人把雾隐喻成在玻璃上蹭背的一只猫。浓雾和毛茸茸的猫皮颇多相似,都使人觉得暖和,友善。但这样的解释并不是诗人自己所提供的,诗中没有出现“cat”“warmth”“friendliness”等字眼。这只是评论家Reinhart所作出的一种解释。而科技隐喻的使用及阐述工作不存在这样的分工。在科学理论构建过程中,如果有隐喻的参与,对隐喻性的术语作出明确的阐述则是必不可免的。诚然这类工作有时也是科学哲学家的任务,但正常情况下则由科学家本人来承担,因为对隐喻性术语的解释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struggleforexistence”是科学著作《物种起源》中的一个隐喻,Darwin本人对此作出了详尽的解释:

IshouldpremisethatIusethistermstruggleforexistenceinalargeandmetaphoricalsense.[...].Twocanineanimals,inatimeofdearth,maybetrulysaidtostrugglewitheachotherwhichshallgetfoodandlive.Butaplantontheedgeofadesertissaidtostruggleforlifeagainstthedrought,thoughmoreproperlyitshouldbesaidtobedependentonthemoisture.Aplantwhichannuallyproducesathousandseeds,ofwhichonlyoneofanaveragecomestomaturity,maybemoretrulysaidtostrugglewithplantsofthesameandotherkindswhichalreadyclothetheground.[...]Intheseseveralsenses,whichpassintoeachother,Iuseforconvenience‘ssakethegeneraltermofStruggleforExistence.(Bulhof,1992:66)

4.文学隐喻含义丰富,感情充沛,具有审美情趣和诗意功能,其认知内容永远不可能由字面释义完整表达出来

例如在Shakespear名句Julietisthesun(朱丽叶是太阳)中,sun具有许多特征,文学评论家争论了几百年也未对其确切含义达成一致意见。或许莎士比亚本人也只是凭一种对二者之间相似性的模糊、直觉的把握而使用了该隐喻。显然,该隐喻的认知内容丰富多彩,远非字面释义与解释能充分表述。相反,科技隐喻,我们可以进行精确的解释。这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科技隐喻是科学家们在揭示未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形象描述和解释所探究的现象,而借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事实而创造的科学语言。而科学以精确为基本原则,虽然借用了看似模糊、夸饰的隐喻,但其目的仍然脱离不了科学探索的宗旨。如最初科学家卢瑟福借助隐喻,提出“氢原子的行星模型”这一假想模型,来帮助人们认识氢原子的结构及其内部运动规律,并设想把这一模型类推到其他元素的原子运动规律上去,从而建构了一套相关理论。最后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实验观察,他的类推模型和相关理论都被证伪了。这一隐喻模型得到了准确的定位,就是对氢原子来说,它是正确的,但不能类推出去,因为其他原子有更多的电子,内部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氢原子的行星模型”隐喻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5.Boyd指出文学隐喻和科技隐喻所体现的开放性性质不同

文学隐喻表现为概念上的开放性(conceptualopen-endedness),也就是说文学隐喻唯有在读者了解与隐喻相关的普通常识才能发挥作用。如,不熟悉拿破仑1815年在Waterloo惨遭毁灭性的失败的读者能理会“HisWaterlooisawoman”的喻意是很难想象的。科技隐喻则刚好相反,它体现的是归纳上的开放性(inductiveopen-endedness)。科学家使用隐喻旨在使读者加入探寻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的行列,去找出科学家自己还没有发现的特性。如上文中提及的“computervirus”可以给电脑爱好者提供对付电脑病毒的思维模式,去避免电脑病毒乃至帮助找出消除电脑病毒的办法。这也许正是科技隐喻不会“贬值”的原因所在。虽然科学隐喻的理解也依赖受众对喻体的相关常识,但隐喻的作用要广得多。理论建构隐喻具有纲领性研究指向特点(programmaticresearchorientingfeature),除科学家外,受众也可以探索本体和喻体特征之间的相似性,包括尚未发现的或还未充分理解的特性。

6.文学隐喻和科技隐喻借用的喻体不同

因为文学隐喻具有审美情趣和诗意功能,所以多借助于比较抽象的喻体,如诗歌中MyheartheardthewholeArgentinacrying。这里用一个国家名Argentina比喻整个人民压抑的心情。相反,由于科学概念深奥难懂,科学家往往借助于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去类比科学概念,使科技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当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时,一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去指称那种围绕着大行星转的小星体,于1611年首次借用拉丁语词satellit-、satelles(侍者、随从)称呼绕着木星转的小星体。这就是英语“satellite(卫星)”一词的来历。计算机科学中的不少专业名词都借自普通词汇,而且都是形象生动的隐喻。例如:电脑(electronicbrain)、菜单(menu)、命令(command)、存储(memory)、存储器(storage)、窗口(window)、硬件(hardware)、数据库(database)、主机(host)、哑终端机(dumbterminal)、电子邮件地址(E-mailaddress)等等,这一切深奥的高科技概念借助隐喻命名,就变得平白易懂。电学方面的许多术语则借喻于水,例如“电流”(electriccurrent)、“电力”(electricpower)等,都分别由“水流”(current)、“水力”(waterpower)等类推而来。动力功率单位称“马力”(horsepower),显然借喻于“马”。电力照明的发光强度单位称“烛光”(candlepower),则借喻于“蜡烛”。

三、结束语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是词的单纯替代或转换,而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抽象思维的手段。科学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当然它也离不开隐喻思维。(赵艳芳,2001)尽管科学理论的建构主要是非隐喻性的,但科学必须利用隐喻,建构、陈述并且传播新思想,使用字面语言常常不能完成。在科学中,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实质上它是思想与比喻的结合与体现。研究探讨科学中的隐喻功能与特征,将揭示隐喻在科学中起着比现在公认的更大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语言的本质。

参考文献:

[1]Kuhn,T.S.Metaphorinscience.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Boyd,R.Metaphorandtheorychange:Whatis“metaphor”ametaphorfor?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