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重奏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20 05:13:00

导语:阅读四重奏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阅读四重奏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大纲,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指导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具有权威性的阐述和理解,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基本稳定的而不是朝令夕改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从1963年5月的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这项基础工程都没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50年间,大纲关于语文教育的基本看法,有的在前言中阐述,有的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或“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呈现。1996中大纲(供试验用)在“教学目的”之后,列出了六项“教学原则”。但到2000年3月的高中大纲(试验修订版),“原则”又变成“应重视的问题”。这固然出于大纲制订者的慎重和严谨,但也不无栽种回避的成分。诚然,语文教育既是千古难题,又是世界难题。看来,在我们三亿中小学生的教育大国,要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最佳方案”,确乎难而又难。历次大纲的不足,只能成为遗憾。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

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

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

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1963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相辅相成”,1986年大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半个世纪中,语文教育实际上大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极摇摆,直到20世纪末,把语文课变成纯工具训练的现象到处可见,而“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极端主张也时有耳闻。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世界语文教育中,不论是西方古典的欧洲模式、现代西方美国模式,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模式,“都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实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标又含价值目标,肩负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学生发展双重任务”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也是辩证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定位,为审视阅读教学提供了依据。我理解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是……重要途径”的表述不是严格的科学定义,而是的阐释。其核心理念是“阅读功能多重论”,从而否定了与人相对的“阅读功能单一论”。

我国有悠久的阅读传统和丰富的阅读经验,阅读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识,但在相当长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或“阅读是吸收”。更由于误解和曲解,阅读功能单一论或者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或者变成纯工具训练,或者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事无成,白白糟蹋了本应用于阅读的大好时光。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②这种阅读基本观点表明,阅读自有写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认为:阅读文章有认知、实用和审美三重功能。认知功能:文章是社会进程的永久档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像,是思维创造的物化形态。阅读文章是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实用功能:文章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是文化传播的可靠载体。阅读文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审美功能:阅读文章可以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审美观照的结晶,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观象③。我还曾认为:文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有力武器④。当然这里讲的包括文章写作、传播、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在《阅读学新论》一书中我们曾指出,阅读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四个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还从教育、文化、经济、政治方面论证了阅读的经国济世功能⑤。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地位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列举的阅读四重功能,“搜集处理信息”是实用功能,“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认知功能,“获得审美体验”是审美功能。这是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对现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展,是语文课程“工具人文统一”的性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阐发,又是语文课程“多重工能”观的体现,还与课程总目标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内容前后照应。四者依次对应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这样有利于把基础教育的宏观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之中。

我把阅读的多重功能比喻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乐器的演奏同一乐曲。如“钢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声部虽有高、低、刚、柔之别,但旋律是和谐的,节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阅读过程,可以同时实现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多重功能。

二、实用是阅读的首要功能

阅读“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调,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这正如“弦四重奏”以两把小提琴为主,“钢琴四重奏”中钢琴是核心。

我曾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实际应用,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从社会实践看,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⑦。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和发展。行政管理人员读公文,经营管理者读商务函件,师生读教科书,一般人读报刊、书信、电报,都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把“搜集处理信息”这一实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现出了求实精神和现代意识。

从课程设置看,开智、立德、审美,都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职责,而培养语言能力则责无旁贷。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这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⑧。

我国的文学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纲、课程标准加强文学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唯一内容,则是不明智的。

这里大约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只有文学作品才具备审美功能。其实审美教育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蕴含丰富的美质,文章阅读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文章教学的美育天地十分广阔⑨。学生阅读实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实用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应该占有适当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文学阅读的分量。

二是认为能读文学作品就会读一般文章。文学作品诚然是广义文章的高级形式,但能读《离骚》未必会读《资本论》,能读《三国演义》也未必会读《相对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朱光潜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讲过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阅读的目的兼顾向善、求真、审美。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实用还是第一位的。阅读教学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审美教育作为潜在功能,才是符合实际的。

三、阅读是和谐的心理过程

从行为结果看,阅读的多重功能用我国的成语“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一车杀四卒”来比喻也未尝不可。我喻之为“四重奏”,有三层意思。

首先,阅读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四重功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致同时完成的。一个阅读主体,每次阅读的目标可能并不一样,有时重在求知,有时重在消遣,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功能也随之得以实现。浏览一部小说,本业间在消遣,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同时思维得到锻炼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是不易察觉的,但又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和谐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种乐器,虽然声部有高有低,但节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谐的,高音低音组成和弦,风格统一,不谐调的就成为噪音。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图像就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其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谐。

第三,阅读的潜在影响深远。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可以延续相当长时间,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说雅乐有延时效应。伟大作品引起的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证。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功能的诠释,比较全面,表述也恰当。其内涵很丰富,应该仔细领会。我理解“认识世界”应包括认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还包括反观自身,认识自我。“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还有创造性思维。“搜集处理信息”是现代阅读的重要功能。但阅读的实用功能不限于搜集处理信息。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件下,从作者到读者的传输时间已经缩短到最低限度。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查阅刚刚发表的论文,可以读到朋友几秒钟前发来的E-mail,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时在网上聊天,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搜集处理信息”改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体现现代阅读双向互动的特点。审美阅读过程一般要经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等阶段,理想的结果是引发审美创造。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获得审美体验”,是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阶段,能否有更恰当的表述也还可以考虑。

上述肤浅体会,恳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注释:①甘其勋《中外语文学科性质观之比较》,见《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甘其勋《文章的功能》,见《文章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④甘其勋《论文章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⑧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⑨甘其勋《文章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见《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