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命题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18 12:36:00

导语:语文自主命题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自主命题教学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占了上风,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初中三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作用造成的。试想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为如何适应教材、教法、作业而苦恼,即使是一篇生动活泼的课文,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命题形式,通过学生自选文章,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

二、实践与探索

(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冲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命题”的理论核心。以往,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大多不持异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诸如,是老师先关爱学生,还是学生先尊重老师;是老师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先适应老师;是知识授予为主,还是能力培养为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曾出现过几次反复,诸如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个别学校和老师却硬是“越俎代庖”,对教读课中的重点语段先替学生命题,然后让他们作答并背诵;命题题型与方法应根据文章而定,但有个别教师却硬性叫学生第一题要出“拼音题”,有的干脆把“秘诀”告诉学生说,不论哪篇文章哪个语段,一定会出现“的”字,那你就把“的”的拼音作为第一题等。一句话,教师的立足点没有移过来。

而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记多少,背多少,而现在却要自己阅读,自行扫除获知途中的障碍,自己教育自己,也同样面临观念的转变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虽持欢迎态度,但如何“自主命题”却又是茫然的,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老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产生苦恼。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学生出不了成绩交不了差,怕自己成绩上不去,进不了重点校。经过多次痛苦的洗礼,才由埋怨到接受,由接受到欢迎,由欢迎到乐于奉献。立足点转变之后,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即是师生,更是朋友。

(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挑战

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去,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现在这一方法行不通了,怎么办?一句话,师生共同面临着转变教法与学法的严重挑战。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研读并命题,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学生“自主命题”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开展。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

(三)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现在不行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1.自主命题得分要求:按每题4分设计,识记题每题满分2分;理解分析(含归纳综合)题、运用题每题满分4分;创新题(含质疑题)满分6分(即在原题基础上加2分)。

2.自主命题类型要求:自主命题4道题不能同属一个知识点,如,4题都属拼音题;最好也不要同一种类型。如出现同属一个知识点,又都是同类型,如拼音题,不论多少题,计分只按1题计算。但同一类型,而不同知识点,如拼音、改正错误字、辨别标点正误、选词填空、辨别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由于知识点不同,则是可以允许的,余类推。

3.自主命题中,一题内知识点与评分的关系:

(1)除识记题要求每题内有2个知识点外,其他题型一般只要求有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但如出现多个知识点的小综合题也可以。

(2)自主命题评分应以讲究设题质量和综合评分原则,即按设题的难易、答题是否正确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综合考虑,然后确定给分的多少,而不要太计较一题中知识点的多少。

(3)给分宽严可按如下标准:

①设题有些难度,作答正确,语言通顺者,给满分4分;

②设题较好,语言表达也好,但作答尚欠完美者,给3分;

③设题一般,作答正确,语言还通顺者,给3分;

④设题不够理想(如设题太大,或与文章中心结合不够紧等),作答基本正确,语言罗嗦者,给2分;

⑤设题空泛,作答若即若离,语言不通顺者,给1分;

⑥虽设题,但作答错误,或不设题(放弃)者,不给分;

⑦识记题要求2分知识点,满分2分,每个知识点1分。

4.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

(1)创新题,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凡符合下列5条之一者,即可视为“创新题”:

①设计的题目较为新鲜、深刻,或见解超过同龄人的一般见解者;

②提出的质疑有一定思考价值者(要求能说出质疑的原因或理由,尽管它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幼稚的);

③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和想像力,且较为合理者;

④能较好地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者;

⑤设想大胆、新奇,又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者。

(2)加分题满分2分,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分2分和1分两个档次。

这些评分标准虽不能说是完善的,但它在我们实践中却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成效与体会

(一)成效

1.经过各校师生的艰苦实践,我们于今年一月将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形式植入全市初三语文质检中。方法是由命题者提供课内的一个语段,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命4道题,然后自己作答。评分则根据学生命题质量的高低,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三个方面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考试的结果是全市均分706分(满分为10分),这一成绩,高出同类型阅读题的均分。厦门双十中学罗俊明、郑敏玲老师在《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浅谈对2001年厦门市初三语文质检试卷的认识》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其效果如何呢?通过评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学生设计的题目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也体现一定的难易梯度,作出的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考是根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方向起着指示作用,命题者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时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考查课内的内容多,甚至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就大量选用课文语段,答案也大多参考‘教参’的分析。这样师生在进行复习时,就不得不迎合考试的要求,将所有的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作一个‘拉网式’的复习:依照‘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事无巨细,能分析就分析,能出题便出题,学生上课是密密麻麻地记,下课是辛辛苦苦地背,结果考试时试卷上整整齐齐答的都不外乎是老师和‘教参’的‘口水’。以前有人曾戏言说某‘出题大师’能就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随便’就出一套试卷,此言道出了在某种考试模式之下教学上的弊端: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拆卸。这样的语文学习全然没有了整体的揣摩和感受,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文特点,而变成了机械操作——一道道‘工序’完全模仿考试,而答案全部按照‘教参’。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训练,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倒退!

“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例子’,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着眼这一点。为什么中学语文几十年没有大的起色?为什么中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例子’与运用的脱节。上课时师生死抠课本,死抠教参,没有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一到课外就不知所措,这便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学方向指挥棒的中考是要引起注意的。而今年厦门市的质检考题却向以往的考试形式发出了有力的冲击,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质检之后,我们及时召开相关座谈会,总结“学生自主命题”的得失,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2001年7月中考,我们又将这种考试形式纳入中考。做法是由我们提供一篇《人间长虹——赵州桥》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据考后统计,全市均分1002分(满分为16分),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3.学会“自主命题”这种考试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行家的好评。阎少君先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首开自主命题先河》一文中评价说:“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这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尚属首例,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从来就是老师考学生。近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尝试让学生命题,但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厦门市的语文中考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见《语文报》2001.10.9)

黄冈特级老师荐评我市2001年中考试卷中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热点,此卷在阅读(五)的考查中,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命题者一改惯用的读文答题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读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题目限制为四道(27、28、29、30题),要求在命题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创新题。此举难度虽大,但细观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选文明白如话,易读易懂;其次,选文与课内曾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有联系,学生能把握;第三,选文是一般说明文,文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都让学生在命题中容易找到切入口。其实,在一般中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具备有创造思维素质,厦门市正是在考试改革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动力,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见王泽芳编《全国最新中考试题语文精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编辑出版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新突破——中学生“自主命题”精粹》一书。书中精选了各体文章80余篇。所选文章,既有出自重点校的学生之手,也有出自普通校学生之手;既有出自城市学生之手,也有出自农村学生之手。他们各以自己的视角、爱好来选文,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同龄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学生们的命题虽存在着高下之分,但都反映了他们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和探索精神。

(二)体会

1.学生“自主命题”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同时“自主命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较深厚的业务水平,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质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2.学生“自主命题”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变革。“自主命题”的评价不仅便于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便于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有助于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正确评价,从而使“自主命题”这一学习方式顺利进行。

3.“自主命题”合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它一出现就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正如罗俊明、郑敏玲老师《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

“‘什么,考试中竟让考生自己出题回答?’——家长惊诧不已;

‘我喜欢这样的考试!它既能检测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让我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满脸兴奋;

‘这种测试形式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教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去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赞叹不已。”

学生“自主命题”表面上是一种考试形式,在平时训练中,其实它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它将成为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潜藏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