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电教手段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8 10:15:00

导语:课堂电教手段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堂电教手段管理论文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电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走入课堂,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使电化教学走入误区,导致先进的教学手段成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障碍。笔者曾听过《观潮》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以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导入文章。那雄伟壮观的大潮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头脑中充满对那种雄伟景象的赞叹,赞叹这人间的奇迹——天下奇观!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展开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体味。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是让雄伟的钱塘江大潮先入为主,把学生的大脑填得满满的。此时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也不是学生需要的了!就像猜谜语,谜底已经揭晓,谜面还有什么价值呢?这样一来,还何谈“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多角度的、创造性地阅读”呢?所以当教师提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大潮的壮观呢?”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们面面相觑,不是从何谈起。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的大潮不是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而是录像中的景象。这位教师失误就失在没有正确的理解录像(即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电化教学不是单纯的帮助理解某一课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章,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想象力,进而达到提高语言感受力的目的。电化教学就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而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接受了课文传授的指示,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借助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目的,没有给与学生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训练想象力的大好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学以致用”、“雪以致知”了。语言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单纯地以理解某一篇课文为目的,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做法了。语言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感受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还拿《观潮》一文来说,作者按照抄来的顺序,用娴熟的笔调,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表达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教学时就应该紧扣作者思路,把握语言文字,让学生反复读。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通过感受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再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头脑中向想到的景象。即:通过读、想、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从潮来到潮退,从形状到声音。享受这一幅幅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图像,品味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充分体验后,再适时地播放录像。此时,一部分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文字,头脑中想象出的大潮与录像中的大潮相一致,甚至超出现实中的大潮的,他们会惊喜于自己的想象力。成功地体验是他们品尝到了阅读语言文字的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文字,寻找头脑中想象的大潮与录像中的大潮有一定差距,从真实体验中获得经验,就会在今后的阅读中更加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使想象更趋于合理化。这样既体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感情的熏陶,同时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无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也不到训练,而且还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大好机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电教手段,以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