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课堂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8 10:01:00

导语:语文信息课堂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信息课堂管理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各种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三者之间交流。怎样挖掘这三者间的资源,做到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呢?以下,我就围绕第十二册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谈谈对课堂教学中信息共享的认识与实践。一、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文本作为物质资源范畴,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主观精神世界物化的产物。当它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时,它是作为客观的东西而存在的。当然任何客观事物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所以当接触文本时,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应探寻文本中主观印象的烙印(即作者所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这种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应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怎样的语境来流露自己的情感的。这是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资源。对于文本中的这此共性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这一资源进行共享,但由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共享文本共性信息时,教师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将占有的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直接灌输这一单一形式传递给学生,而应围绕文本促其生疑,在疑问中探究文本源以外的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共性信息的共享。《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处写道: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用火柴在墙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幻景。对于文本中的这一信息源,以前,我在教学时,我都是通过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向学生直接传递。如介绍火柴发展的历史。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年,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鼓励学生围绕信息源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们知道的是火柴必须在火柴盒上使劲划一下才会燃起来,为什么小女孩将火柴在墙上一擦就会燃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课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他们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收集信息的途径很多,有的查阅了资料,有的还专门请教了自然老师,有的还上网进行了查阅。经过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所卖的是能在墙上擦燃的“不安全火柴”,而是我们用的已是“安全火柴”了,而且他们对火柴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都是文本这一共性信息源,所产生的效果。二、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是由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心理情境、情感体验等差异所决定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使信息传递变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显然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仅削弱了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而且使许多有个性的信息资源被扼杀。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资源信息做到交叉共享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因急于表达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而应在倾听完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后,再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当然,教师在交流自己的信息时,应带着一种平和、商量的语气与他们进行共享,避免那种强加的、被动接受式的信息交流。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通过充分阅读、理解后,我便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资料的占有,提出了各具个性的信息。学生甲:“老师,我觉得她是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大年夜还要在街头卖火柴,而且大冷天只穿着一双拖鞋和一件围裙。”“她家里没有一个疼爱她的亲人,卖不掉火柴,回去还要挨爸爸的打。大年夜不能回去,只能与墙角为伴。我认为她是一位孤独的小女孩。”乙学生抢着回答。“她是一位无助的小女孩。”学生丙迫不及待地说,“她在大年夜卖火柴,竟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去买她一根火柴。”学生丁:“她是一个没有反抗精神的小女孩!买不掉火柴,爸爸竟然还要打她,她为什么不去控诉她父亲?为什么不与她父亲抗争?”……面对学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信息,我不免有些汗颜。因为通过教参的提示和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头脑中留下的是一位孤独、可怜的小女孩形象。如果事先我将自己所获得的阅读信息传递给学生,很显然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独特见解。于是,我真诚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充分地阅读、理解,谈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说实话,老师在阅读后,还没能获得像大家这样深入的见解。相信,随着大家深入地探究,你们还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如此,通过交叉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众多的个性信息资源得以产生,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获取新的信息的信心。三、实现生、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小学生是个性活泼的群体,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更喜欢在互动中来接受、传递信息。虽然,我在第二点中没有谈及师生间的互动分享信息资源的效果,但并不是否认师生互动对个性资源信息的共享作用。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师生互动远没有生生互动传递信息那么快捷、自如,这无疑告诉我们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主要谈谈生生互动中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学生在读完文本后,他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的程度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个性信息也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如何使他们的信息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提高、坚持,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设计一些互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中得到完善、提升、共享。当然互动的情境设置需因人而异,因文而设,不能千篇一律,追求一致。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教学进入使学生混沌状态时,为了让学生不因混沌而不知所措。于是,我便组织他们进行了辩论。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心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你说在她临死前渴望些什么呢?生:她渴望有亲人的关爱和呵护,至少爸爸不会再喝酒后打她。生:她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生:她渴望能快快乐乐地过个年。生:她渴望有甜美的食物补充她的身体,免得受饥饿的威胁。……师:是呀,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觉得小女孩的愿望能实现吗?生:我觉得能实现。因为小女孩临死前确确实实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生:我觉得小女孩并没有实现她的愿望,因为这些美丽的东西都是小女孩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产生的幻觉,是虚无的东西,并不是她真正拥有的。师: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女孩在幻想中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她所需要的东西,另一种认为,小女孩并没有真正得到,愿望没有实现。下面就围绕这两种观点,到课文中寻找依据,开展辩论。(学生开始寻找依据)辩论开始:甲方(赞成第一种观点的):1、觉得小女孩是可怜的,我非常同情她,我宁愿相信她在临死前得到些什么,而不愿看到她一无所获地怀着种种遗憾离开人世,我想同学们都是于心不忍吧!2、因为课文结尾说:“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是带着微笑离开人间的,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告别人世的,她临死前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到天堂去享受快乐,她死而无憾。3、虽然小女孩并未在物质上真正拥有些什么,但是她在精神上已经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精神上的满足已表明她曾经拥有过。乙方(赞成第二种观点的):1、课文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说明小女孩所要享受的这一些只有到天堂中才能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得到的。2、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但是火柴一灭这些就会不见的,这难道不能说明小女孩所渴望的这些只不过是她的幻想罢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辩论双方的观点在辩论中得以交流,在辩论中得以互补,得以提升。这不能不说是互动产生的预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信息资源的形成。语文课堂是围绕文本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场。这个信息场中有许多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伴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积极实践,最终肯定会解开这个信息场中的每个谜团的。让我们携手一齐努力吧![作者简介]:吕伟忠,男,1971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龄13年,金坛市“课改积极分子”、“金坛市德育先进个人”、“金坛市骨干教师”曾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现任教导主任,主管学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