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理念模式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8 08:37:00
导语:语文理念模式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探究学习的理念与模式。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是:阅读准备与期待、阅读欣赏与质疑、阅读反思与批判、语文实践等步骤。关键词:探究学习、理念、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理论囿于“特殊认识论”的桎梏,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②真正的阅读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探究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课文,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探究学习的范围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准备与期待、阅读欣赏与质疑、阅读反思与批判、语文实践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期待与准备现代通讯技术和媒体的发展,使学生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都要知道得多。学生的头脑同大人一样也是活跃和复杂的,他们总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确立着目标、关注着信息、汲取着知识。在他们阅读接受过程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文学素养与阅读准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时机,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明确应该做哪些阅读准备,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可在学生自学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些什么?哪些地方不能理解,需要准备材料的?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篇文章时,先让学生自已读通课文,再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哪些信息(如课文是什么文体,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些材料,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问题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等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还不能理解的或对课文有意见的都提出来?这时候,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是一篇纪念的记叙文,作者是围绕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来组织材料的。”“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送总理”,我想从课外寻找一些资料,帮助我理解。”“我曾经听我爸爸说过,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通过学习这一篇文章,我能更好地了解。”……有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待学生提出后,一起讨论,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在整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上网去查资料,有的从电视节目中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或哥哥姐姐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也有一位学生从纪念馆中找到了答案。学生有了阅读准备,课堂上就能参与积极的讨论,常常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二、欣赏与质疑许多教育专家指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原本很生动,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老师们却把学生教得昏昏欲睡。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把精美的语言、文章看作是手术台上的尸体,拿着冷冰冰的刀子,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支解、解剖,然后对学生说:看,这是心、这是肝……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解剖掉了,活生生的孩子们的思维也变得支离破碎。面对这样的批评,众多语文教师也困惑不堪:语文教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而阅读欣赏是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大声诵读文中的优美片段,读熟之后,就让学生自愿起来读给大家听,比着读,孩子们争先恐后。伴随着语句的停顿和缓急,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学生在摇头晃脑中就是学习母语,即感觉到文章特有的感情色彩,又能内化自己的语言。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③在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生疑,是否敢于发问,是其学习是否主动的重要表现。在学习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课时,就有学生就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疑。如《鸟的天堂》,前边的“鸟天堂”用引号,后边不用,就需要弄个究竟。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别了,我爱的中国”重复三次。这三次的含义相同吗?朗读时应该怎么样处理?等等,通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三、反思和批判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④我国宋代大教育家程颐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意思是作学问有条规律,那就是以思为本。他还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学习中,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以及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夏明翰英勇就义》这一篇文章时,就有学生认为如果在文章中加上当时的背景介绍,就能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作者故意这样安排,因为,他想让我们去阅读更多的资料,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和夏明翰”。也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加上一个有关夏明翰的小故事,也可以描写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有学生说:“我们可以写信给编写教材的叔叔阿姨,让他们在课文后加上介绍夏明翰的小故事”。四、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要着眼于开发迁移性资源,使学生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把文章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读一读、演一演,将他们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如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改写文章或写出感想。如《再见了,亲人》就可以让学生仿照着写一位让自己感动的人,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可以改成一首诗、一篇小说、一篇散文等,由自己决定。又如学了古诗《山行》,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画笔表达出来。再如《草船借箭》一课,我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说给父母或同伴听,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定会加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当我们在学习中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唱,用歌声来表达。如《南泥湾开荒》,就可以在《南泥湾》这一首歌的歌声中结束。像那些角色比较多的课文,我们不仅可在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如果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表演,说明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参考文献: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②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③邓志海主编,《素质教育在西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④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上一篇:违宪审查与司法判断分析论文
- 下一篇:语文教学过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