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新标准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7 05:58:00
导语:美术课程新标准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传统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以简笔画、卡通形象居多,就是明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美术课程新标准》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美术课程新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从传统教法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材到新的课程标准,在十来年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美术课程新标准》多少有些体会。我觉得,贯彻实践好课程新标准,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上,让学生逐渐尝试学习作品的创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人的心理发展中的认识过程来看,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儿童画的创作过程无疑也是这样。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比如在《给自己画像》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讲解面部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只是让孩子们在镜子中观察自己,注意找出自己最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其他的同学或教师比较,把观察到的自己最有特点的地方画出来。结果每张画都各不一样。有的画大眼睛,有的画大鼻子;还有一名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自己最大的特点——大眼睛。每张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里我重在教给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观察——分析——认知,才能有根据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才能可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图画。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以说我会画荷花了。”这些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从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几个印章中,如:“废画三千”,“七十二准”,“千难一易”。可以看出大师在摸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尝试”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例如:学习中国画时,我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观察水多而墨少时和水少墨多时等不同的画面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一幅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墨与水的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创造着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得直直的,把太阳画得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孩子们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儿童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的绘画行为往往蕴蓄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为了造就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强调尊重、保护、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从而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美术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秋游》一课中,我在秋游活动前先布置学生注意去观察,秋游时所看、所做、所想的,再启发引导他们记忆、想象中的秋游景色编一个故事并画下来,作业完成后,我又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同学边看边讲故事,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记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样的丰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教育,既不能以造就专业画家为目标,也不能胡乱臆造,而应“东”“西”合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这正是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
- 上一篇:宪法裁判与民主分析论文
- 下一篇:语文生活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