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7 02:01:00

导语:语文朗读教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朗读教学管理论文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又是诱导,又是激发,有的亲自朗读示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生学会感情朗读。而学生的朗读却又不尽人意,这就不禁使人想问:学生的感情哪儿去了?当我深入学生的实际一了解,才惊讶地发现:学生的精神生活太贫乏!造成此种原因有种种,课堂上缺乏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达到《大纲》的要求,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培养,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一、主体参与,增强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寻求愉快的增能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让自己学,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二、认知生发,积淀情感生活实际是学生认知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因此,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先从认知训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才能积淀出真实的情感。如教学《白鹭》一文,这是一篇形、意、情兼美的散文。笔触所及,处处含情。因此,教学这类文章,其成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否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作者、教师、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围绕“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展开。课前,我就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研究的资料。同学们有的去图书室翻阅资料,有的上网调查图文,还有的亲自跑到动物园把白鹭拍摄了下来。在实践中,同学们熟知了白鹭,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课堂上那份真实、生动的再现,使同学们一下子领悟了白鹭,走入了作者的情感,那不言而喻的情感盈满了整个课堂。三、情境训练,培养情感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学生不是容器,情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作为审美接受的主体,其审美情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唤醒后,也必然会能动地去感知所要接受的对象,使身心沉浸于创造的情境和成功的欲望之中。1、创设情境,陶冶情感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继而产生浓烈的情境感受并作用于自己的心理,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就非常容易地投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力,使得主体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陶冶、感染。2、由我及物,移植情感无情的景物都和审美的主体一样,当有了活生生的感情和行为,就会令人品味无穷。移情能使美感活动充满鲜活的力量,使得审美对象被真情点化,化物为人,洋溢着情感。如小语第八册《鸟语》一课,写我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于是“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布谷亲切的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我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等待。作者把自己和鸟儿的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时也会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能动地“移”入到鸟儿的评语语言表象之中,再加入自己的联想、想象的作用,就会与可爱的鸟儿合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3、同情共鸣,触景生情许多文章所描述的境界,同学生的情感世界相融,是活生生的客观世界的艺术再现,它们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当学生在朗读欣赏这些作品时,常会自然地进入作品境界。有的文章与学生的感情上有某种相似或一致,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小语第六册《槐乡五月》,正是描写农村五月间槐花开放时的生活情景。文中所描绘的情与景都是学生们所熟知感兴趣的,他们在学习时很自然地就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揉合到文章的情境描绘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朗读时,学生就很自然在把农村孩子勤劳、热情、纯朴通过自己质朴的语言流露出来。四、内化吸收,升华情感当学生汲取了生活或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并把它转化成一种美感的时候,它就是逐步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美感水平,丰润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纯洁了他们的心灵,规范为一定的审美标准,积淀了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了学生自己的道德标准,为他们将来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未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