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4 01:02:00
导语: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上海市实验学校编写的语文教材与计算机数学密切结台,引入双拼汉字输入方法,把认字、学拼音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们在学习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A”后就要在计算机键盘上找到它的位置,当字生在键盘击“A”键后,屏幕上显示汉字“阿”(一码字),计算机发出该字的读音,随后发出含有该字组成的词语的句子的读音,让学生从中了解了该字的含义。一节语文课能让学生不仅学会字母,还字会汉字输入,并能认字和读句。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是多少年来教改所未能达到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梦想成真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向语文教学,它提供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认字量,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有效的多媒体识字教学使神话变成了事实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两个月后能认1000个汉字。进校一个半月的学生能在电脑中输入600多个汉字,“写”96句话。进校时只认64个字的学生,经过不到两个月的训练,会认720个字了。有人认为这是“神话”。不,这是事实。
上海市实验学校自1991年利用电脑辅助学习汉字以来,学生的识字量逐年提高。1997年当媒体技术介入识字教学后,学生进校两个半月的平均识字量已达990个,98年竟达到1240个字。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小字生在电脑输汉字速度达20字/分种,最高的达到42字/分钟。有些进校时就认1000个字的学生已能在电脑中“写”童话故事,尽管他们还不会写这些字。许多学生能流畅地读《365夜》故事书。
也有人认为,能进上海市实验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神童”。其实不然。95学生能在入学后的三个月中平均认700-800个汉字。96年上海浦东明珠小学引进了这套教学方法,平均识字量与上海市实验学校持平,达990个汉字。98年又将该识字教学推广到河南信阳实验小学,学生学习汉字,运用汉字的效果达到了教材要求的各项指标。江苏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新世纪学校、云南昆明春城小学的教学反馈是令人满意的。
二、电脑是识字的好帮手
1991年开始上海市实验学校自编的语文教材中,识字教学引进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扶良文教授发明的“智能双拼编码”,改变了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入学后两个月内边学双拼输入法,边学汉字一千个。由于不断研究,学生平均识字量逐年提高。
其中有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等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几年来电脑的迅速发展。教学中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其理论是在60年代就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端赤拉证明了的。他提出过这样—个结论:人们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此外,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看到的3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而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正能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
三、传统的识字教学使人走入误区
(一)认为应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
许多人认为中国儿童阅读起步迟是汉字挡路,若不加分析,从表面上看,汉字确实音、形不一,很难自学,而且许多字笔画繁复,若学字迅速加快,还怕产生错别字。于是让入学儿童先学汉语拼音,验收过关后方能教学汉字。有一阵子还要来学生读全拼音读物,更有甚者要求“一口呼”。其实,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因为一个学生拼音文章读得再流利,最后还是要转到读汉字文章的。汉语拼音在教学汉字中起“拐棍”作用,在学汉语拼音时,同时学汉字是比较好的方法。
(二)认为应先学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教学中应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则,但哪些字是容易学的,哪些字是难学的,历来有分歧。有人认为笔画少的、字形简单的字容易学,应先学,因此,许多教材中大多数是先学: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然后再学字形复杂的字。一般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但实践证明:“天、夫”,“大、太”,“石、右”等字学习时容易混淆,而“魔”、“鼻”“脚”“嘴”等字,笔画虽多,却一学就会。且不易混淆。究其原因,复杂的汉字能帮助记忆的特征也多,就像人的脸一样,特征多的人不容易被遗忘。
(三)认为应从“看图识字”开始学汉字。
有些教材在小学生初学汉字时,在所学字上都配相应的图,认为学汉字应该从“看图”开始,不让学生产生学汉字的畏难懂绪。汉字虽是象形文字,为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字在初学时确实可以介绍它的演变过程。但是,如果学生依赖于图,那对认识字不是起促进作用,相反,有些学生是因为看了图才认识字的,一旦字和图分开,许多字就不认识了。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方块图形的特点。可以说,每个汉字本身就是一幅图,加上汉字组字有一定规律,能促进联想,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大可不必因难学而配以太多的图。其实汉字是一种科学的智能型易学的国际性优秀文字。在日本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一年来连假名都记不住的智障儿童,居然毫不费力地记住所学的汉字,重度的智障儿拼命地学了一个假名,还是无法记住,但每天学一个汉字,这些能力不高的儿童则几乎都能记住,不仅如此,也由于学汉字,连带地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最后连假名也记住了。
(四)认为应先学“四会字”。
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一开始学汉字就要求“四会”,即会读、会理解字义、会写、会用。这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要求小学生会读字后即会默写和运用,那学习的量一定不会很大。但汉字若没有积累到一定字数是不能阅读文章的,因此就会出现学了几年,学生还不能读浅近读物的现象。这无论从当会信息社会发展的要发,还是学生自身智能发展的需要来看,都是不相适应的。
学习汉字得分散难点,先学“二会”字,只要学生会读会理解字意即可,不忙要求写和用。这样就能在不长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这样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由于反复运用,还可以减小生字回生率。等到学“四会”字时,教学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字形的记忆和书写上,对巩固汉字是很有效的。
(五)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字生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这是我们当年实验教字中发现的规律。相比之下,一年级学生的记忆力最好,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力越来越减退。早在1975年前就有人证明“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学最多量汉字,随着年龄增加慢慢减少字数,学生们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但目前的一些教材中,在记忆能力达巅峰的一年级只让学生学不到200个汉字,在记忆能力逐渐减退时却反而逐年级增加识字量,可以说,目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有时是因为我们不按教学规律办事的结果。
(六)认为在一年级集中识字、增加识字量就能提前阅读。
为解决小学生提前阅读问题,识字教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推广面为最广的“集中识字”,以学一个字能带出一串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间内识了大量字。但为什么识了一千个汉字的小学生还是不能提前阅读呢?这就要从“先让学生认哪些字”中找原因。学了“青”字后,如不同的偏旁能顺带学“清”、“倩”“静”、“情”等字。从字数上来说,是增加了好多,而且学起来也并不费力,但这些形近字不是高频度字,它们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句和段,即使学了一千个汉字,也不一定能读短文。其实,汉字中的高频度字是非常集中的,香港的安子介先生曾作过统计。下面的图表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实践证明:当一年级字生认识了第一、第二频度总共一千个左右的汉字时,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己基本上没有大的障碍了。
四、有效的“电脑双拼识字法”
(一)引进“双拼”编码,运用电脑识汉字。
上海市实验学校自编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其中多媒体识字教材改变了以往先教汉语拼音,再识汉字的传统方法,引进了“良文双拼”输入法,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识字方法——电脑双拼识字法。这是一种新的自然识字法,它只采用26个英文字母,就能拼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全部音节。每个字的声、韵母只需用两个英文字母就能正确拼出,它符合汉语固有的声韵双拼规律,具有简洁、易记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使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图像、文字、声音的有效结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26个双拼字母和识记653个汉字。
学习了双拼字母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认识了一定量的常用汉字,开始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短文、儿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整体地认识一批常用汉字,使汉字的学习和汉语的学习、语言的发展同步进行。
教材中先学的一千个“二会”字是“良文双拼”中的一码字(击一键就能出现的汉字)、二码字和二码词(只需击每个字的声位字母就能出现词语)。所有一码字、二码字一栏中的字序、词序,都是按照字词的使用频度高低安排的。
以往的经验认为:中国的方块字要用手一个一个地去写,那么只能先学笔画少的字,再学笔画多的字。但有了电脑,情况就不同了,笔画再多的字,同样只需击两键就能出现一个字或一个词语。
汉语拼音是常用的辅助识字工具,因此,学习了双拼字之后,开始将双拼转换成汉语拼音。由于汉语拼音的声韵的读音,每个字母的写法和拼读音节的技巧在双拼字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为学习汉语拼音已经打下了基础。在转换过程中,单韵母和声线的转换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们几乎是同一个字母,复韵母部分则需教师指导,运用多媒体软件,使学生建立概念。
五、有多媒体技术介入的新型识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开放化。
在实践中,教师们感到变化最大的是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渐明确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观念变了,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式就能自觉主动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同时也改进了教学的方法,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们为高新技术与教育结合所产生的令人难以估量的效果而感到无比兴奋。在教改实践中,教师不满足一课一个相对独立的课件,急待设计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需要的速度和方式学习的教学软件──《电子学本》。
(一)《电子学本》的诞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几千年来,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当年的许多幻想如今已成事实。只有“因材施教”却还是难解之题。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人较少,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进行说教与指点。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的人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去,“一对几”的教学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一对几十”甚至“几百”的课堂授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弊病亦随之呈现。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其迫在眉睫,却找不到彻底解决的办法。多媒体技术的问世,为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实现“因材施教”有了可能。
有人认为,电子课本只适合较高年龄段学生学习,只有他们才懂得要学什么,怎么操作。真实学习方法从孩子一开始学习就应该教,效果会更好。邓小平同志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不无道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盲打字母速度比高年级快,输入汉字也比高年级快。什么不懂,从哪儿入手,经教师一指点就学会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复杂。学生哪个字母读不准,哪个字忘了它的读音,一按鼠标就可以得到帮助。由于人的智力有差异,理解、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了解每个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但一个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程度的众多学生,只能照顾中间,兼顾两头,于是就出现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对理解力强的学生来讲,是对智力的浪费,面对理解力差、困难较多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掉队。《电子学本》是“机器教师”,任何人任何时候请教它,多少遍都能不厌其烦地准确地满足你的需要。在电脑上学习,能因人而异地请教各种问题,直到弄懂为止。一些学得快的学生,可以超前学,也可以学其他内容,充分发展他的特长。
《电子学本》能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育,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可以说,电子学本的诞生使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得以实现。
(二)《电子学本》的诞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多少年来,改革者想方设法要破“三中心”的传统模式,但“立”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学习只用教科书,那么学生围着教师在课堂里“齐步走”的学习模式就难以彻底改掉。教科书内的知识和信息是按线性结构来排列的,阅读方式只能是对抽象的文字作理性思考,若想弄懂不理解之处,就要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是很低的。而年龄越小、知识背景越少的学生则效率更低。然而,《电子学本》的诞生,给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带来了福音。因为《电子学本》中知识间的联接是非线形的,符合学生思维的组合方式。当学生想学习某个字时,不仅可以马上找出有关这个字的读音、笔顺,还可以根据要求读出每个笔画的名称,以及它能与哪个字组词。当你对课文中“嫁接”一词不理解时,用鼠标一点这个词,有关“嫁接”的方法和过程就会以图像形式—一展示在你面前,这比从字典里查出“嫁接”一词词义要丰富、形象得多。其检索速度之快,记忆效果之佳是任何其他方式无法相比的。这种各取所需的学习方式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可以从自己需要出发,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就能选择适宜自己的日程,安排感兴趣的学习课目;即使在同一教室里学习,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却可以不同并互不干扰。
集教师、课堂和书本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学本》是一种“公共资源”,一旦上网,可参与学习的学生就不计其数了。形成了“处处是课堂,人人有教师”的局面,开放学习也就成为可能。
(三)电子课本的诞生使学生自学成为真正的可能。
教改中一直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目标,但任凭师生怎么努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难达到预想的要求。因为,教科书是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的语言写的(一旦理解了就要学新的知识了),没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内容要记住,只能求助于死记硬背。因此,花在记忆上的时间多于思考,背出的东西也不一定理解,这种学习方法等于是用别人的头脑在思考,学习的效果是很差的。特别是对缺乏知识背景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辅助读物作更多的支撑。全拼音的读物虽然能给人帮助,但它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因为不是每个字都需要帮助的。谈到不知其义的字,就得放下书来查字典(自学能力的一种),查到所需要查的字后,其释义有多种,还得“根据上下文意思”择义,等一切完成,读书的兴趣索然。若读物多处需要如此,有谁还有勇气继续往下读呢?试想,一个小学生当他跨入神往的学校大门后,迎来的却是一个紧接一个的“拦路虎”,犹如一垛垛的高墙,能逾越的有多少人,而碰壁甚至退缩的又有多少人?现在看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的印刷课本。若用《电子学本》学习,那学到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因为《电子学本》中的知识结构是非线性的,它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快通便捷,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能积极、主动、部分地在学生自己的控制下学习”称为“自学”,教师不用多考虑怎么讲得使每个人懂,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己学懂。尤其重要的是:会找不懂之处自学。只有《电子学本》能够把支配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成为可能。而且,《电子学本》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电子学本》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教师给学生补课是常事,学生中途插班、病假、事假也属难免,以前教师、家长最担心这类事的出现,然而现在有了《电子学本》,这些麻烦事就解决了。这位“教师”永远与学生同行,随时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
那么是否会后的教学中就不再需要教师了,或者说教师的功能减退、地位下降了?不然!教师仍然是学生需要的长者。使用《电子学本》后,学生理解课文所需时间少了,教师可用更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讨论,还要在培养学生的未来社会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上花更大的工夫。在计算机前工作久了,人的情绪会有变化,急躁、焦虑会产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为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编写出适用于学生科《电子学本》,教师必须在与学生的充分接触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而且无法量化的师生之情永远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多媒体《电子学本》实现学习开放化
1997年6月,上海市实验学校给每位教师配了计算机,学校的计算机也开始升级,装上声卡、光驱等设备。同年7月,上海市实验学校成立了实验推广部,并接受了国家课题《21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验》中的子课题《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验》任务,从此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为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计算机搬进教室,与电视机相配合,实施多种媒体的教学实验。实验推广部的教材编写者与程序设计员根据教学需要编制了各种教师用的《电子课件》和学生用的《电子学本》。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家庭,使教和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为抽象之词比划不清而痛苦;学生不再为复习时无人辅导而苦恼,家长陪读现象大大减少。运用多媒体软件辅助识字,学生识字数超过了教师所教的字数,“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成了师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近年来,上海市实验学校实验推广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已将近一年级的语文配套的《电子课件》和《电子学本》编制完成,经过边使用、边研讨、边修改,软件日臻成熟。
1998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陆续正式出版由上海市实验学校自编的语文实验教材。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学校教材要反映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和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研究、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机构。1950年人教社建社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先后研究、编写、出版了九套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的中小学教材,也陆续研究、编写、出版了一批供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选用的试验教材、实验教材。人教版教材正在逐步走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即以教科书为核心,配以各种视听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市实验学校语文实验教材,表示人教社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小学教改研究与实验,尤其是支持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与实验,支持中小学教材建设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希望这套实验教材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 上一篇:电力部门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课文分散识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