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例话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3 03:48:00
导语:读写例话教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是将课文组成一个个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学的训练组。即“讲读课文、自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读写例话”(以下简称“例话”)便是一个训练组的核心。这样的训练组从第7册至第12册共依次安排32个,它们或侧重于读或侧重于写,均一题一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小学六年制第11册第3组教材:讲读课文《黄河象》,自读课文《落花生》都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典型范例,“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就从主次详略的角度分析《黄河象》的写法,《基础训练》便安排了重点详写、其它略写的习作训练。这样以讲读课文为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运用,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时不能顾此失彼,要立足一组教材,引导学生学好各类课文,把学到的知识方法统一到“例话”上来,形成整体优势,弄懂“例话”所传之道,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课文是明“例话”之道的感性支柱。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必须通过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是能够储存到长期的记忆中去的,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便能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其次要采劝扶”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教学要围绕重点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增减与“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学内容的组合与讲授直接地反映重点知识。如《抓住重点,考虑周到》,安排的讲读课文《琥珀》讲的是以一块罕见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语文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课是写“形成松脂球,变为化石,发现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几个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这些要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形成松脂球为例,它要有四个条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热的夏天,有强烈的阳光;②要在松林里,因为别的树没有松脂;③要非常凑巧,蜘蛛扑向苍蝇时,正好一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④松脂要不断往下滴,才能裹住苍蝇和蜘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虑到了。因此故事虽是作者推测的,但由于抓住了重点,考虑又很周到,所以读后就觉得很真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启发诱导,科学组织“读、问、思、说、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感性材料,从而打好学习“例话”的基矗自读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不仅使学生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学层次,科学地设计自学提纲。如第七册“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自读课文《种子》说的是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收集树种,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的事。教学这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练习分段。自学层次可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自学回归,运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为减缓自学难度,可设计自学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①望着交上来的树种不多,“我”有点儿不高兴。②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③“我”深受感动,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如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初步了解到再认识提高的过程,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这时教学“例话”,实现认识的升华便水到渠成了。
“例话”教学既要紧扣重点课文,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课一得。如《留心周围的事物》,是以《观潮》为例来说明留心周围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的,这是针对四年级学生面对身边发生的众多事物,不知道怎样观察,不知道如何去想而设置的。以“潮来之时”一段为例,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不仅写了看、听,还写了想,如果让学生去写,很容易一句话描写完毕:“潮来了,白浪滚滚,声音很响。”可作者不仅仅抓住了这个看到的和听到的,还用了三个比喻句:“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作者所想,正因为有此想,文章内容才显得丰富而生动。继而以学生实际,片段练习“升旗”为例,指导学生实际作文中想得不多,想得不好,想得不深刻的误区,出示两句话:“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同学们都昂首肃立向国旗行礼。”让学生集体通过“想”丰富片段内容,并适当给以指导,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知道写作文,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动脑子去想。
“例话”虽以一组文章为例,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但我们不能一叶蔽目,忽视“例话”的规律性和渗透性,要站在小学全套语文教材上,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的优势,为学好语文知识早作铺垫。如《分辨事物和联想》,教材从一年级起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合适的训练,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知道“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指的是春风在吹,泉水在流淌发出的声音;到三年级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这样一步步跟着教材不失时机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到学习此知识时,就容易得多了。
“例话”教学还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这一概念就很难把握。教学时可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总结归纳出想象的几种表达方式:即修辞、假想、联想、幻想。如修辞:比喻的例子是“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绿绒大杀;拟人的例子是“果园里麻雀在为他唱歌”;夸张的例子是“那口古井只占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假想是《黄河象》中的一段,联想是《月光曲》中的片段,幻想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这样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实在的内容,学生便容易掌握了。运用是“例话”的教学目的。由于知识不可能自动生成能力,只有经过综合、类推和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形成知识结构并揭示知识规律之后,要指导学生由理性再回到实践中去。练习设计要根据教材的侧重点,偏重读的,则宜选择有代表性的范文让学生练;偏重写的,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拟定写作提纲,口头作文等训练。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侧重于读的,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意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设计可选择有特点的短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侧重写的,讲的是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首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然后根据自己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再想想这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才能表达清楚。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个片段。训练还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易于学生形成认知能力。由仿到创,行规矩而后巧,从合格到破格,这是形成创造力的基本规律。
“例话”教学也必须遵循它,设计层层推进的练习,才能获得高效率。以“例话”《静态与动态》教学为例,训练设计可分别由确认静态、动态文字题,到动、静描写结合题。如:先出示训练题“春天来了,桃花儿一片红,柳树吐出了一片片细叶。燕子在空中快活地歌唱着,美丽的蝴蝶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在学生分别指出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后,让学生体会出:春天的景色固然美丽,但如果没有活动的燕子、蝴蝶,春天就会显得单调,缺乏生气。再出示看图训练,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如果用文字叙述画面内容,重点是静态还是动态,如红军爬雪山的情景和花园一角图。接着出示音乐欣赏训练,如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让学生细听,说说眼前出现的是什么景物和场面,该场面是动态还是静态。最后出示习作训练。如此,学生在形式多样、难度逐步增大的练习中便掌握了读写知识,初步形成了读写技能。
小学语文安排的32篇“例话”,学生若能学一篇,就牢固地掌握一个知识,并运用这个知识去自学课文,自己作文,那么随着教学的推进,知识的不断增多,学语文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了。
- 上一篇:语文复习课实录管理论文
- 下一篇:语文演讲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