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地位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12 04:42:00
导语:语文地位教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面对学生授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教师站上讲台“讲课”究竟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其实为时已是很久了。八十年代,语文界一直倡导“少而精”,反对“注入式”。“少而精”是讲透重点难点;而“注入式”绝非是人们所说的“灌”,绝不是不分轻重的输入。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明确地指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具体情况就是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在教学中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讲好课才能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授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这句话的意思即是老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方法能自学,能自解,能自通。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学,老师的“讲”是前提,“讲”就是要讲透该讲的重点难点,“讲”就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讲课的针对性强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应有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又说: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教学中的“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点明”、“指出”、“提示”,许多不明白处还须“讲解”。对于教学中如何“讲”的问题,叶老不仅提出了原则和方法,而且肯定了“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要向书本求教,更重要的是要向教师求教。在校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会有许多疑难问题急需解决,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讲”的重要职责。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讲课,只是片面地“少讲”,或者主观地“多讲”都不会达到“最终是不讲”的目的,学生学而无所得,老师的“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现在的教学对象是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应该如何通过“讲”使学生能学有所得,能做到“最终不讲”而使他们的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呢?谨以刘白羽的《巴黎公社的呼啸》一文为例,试言明之。
《巴黎公社的呼啸》是一篇抒情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和掌握作者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安排材料、抒发感情的。首先,教师明确点出,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与此同时,根据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思考题。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抒发感情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了第一问,知道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歌颂巴黎公社的伟大国际意义及深远意义之情。但是,对第二问却回答不出,因为课文的注释、练习中均无提示。于是,教师指点学生朗读文章开头一段文字:“当我沿着塞纳河行走时,当我从香舍丽榭大街遥望凯旋门时,当我穿过蒙玛尔特高地时,当我看着郁金香和玫瑰时,我的心灵深处都凝聚着一种似乎遥远而又贴近,似乎朦胧而又清晰的声音,这里是巴黎、巴黎!这是何等辉煌的名字啊!它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庄严的,它,不但是豪华的而且肃穆的。巴黎和我在精神上的联系实在太多了,但最紧密的联系是,是一百一十年前,从巴黎狂飙一举,燃烧起把整个地球都照耀得鲜明通红的火光,那是无产阶级第一次以巨大的雄姿,英勇搏斗,流血牺牲而凝结的火光,这就是我在巴黎常常想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巴黎公社的火焰一直没有熄灭过,它不在巴黎市街上,它在人们心底。”之后,教师提问: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写作者走在巴黎的一些地方所见到的,并赞美了巴黎公社革命。又问:走在巴黎的重要地方与赞美巴黎公社革命有何联系呢?学生不能作答。教师边启发边点讲说,文章开头用了一组排比句:“当……”时,“当……时”,“当……”时,“当……”时,这组排比句记叙了作者处于何时何地,看见了什么,而在这种情景下“我的心灵深处都凝聚着一种……声音……这里是巴黎。“(前文已引)这是触景生情,它使作者产生了“联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事物想到了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就叫做“联想”。而作者正是通过看到的事物——在巴黎有代表性的地方的所见,去联想到另一事物——“巴黎”这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伟大革命的辉煌名字及巴黎公社革命。进而有了感想,这感想“巴黎公社的火焰一直没有熄灭过,它在人们心底”。就是作者的赞颂之情。强调了“联想”在这里对抒情起到的关键作用。学生经过这样的指点,明白了这就是“联想”。于是对文章中作者所运用的几个联想部分,便比较容易地找出来,而且还能说出它们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接着,教师又指出本文还运用了“想象”的方法。什么是“想象”?它与“联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答不清楚。教师就先从理论上解释:“想象”是作者“凭想象力,把已经过去的、尚未出现的,或者实际上不一定存在事物,写得活灵活现。经这样讲解,学生顿时明白,很快地找到了文中“想象”的文段;“有一天,我经过巴士底狱广场,我踏着黑色的铺路石块行走,我陷入深沉的思索——想当年,巴黎公社的英雄,满怀豪情在这里举行游行示威,在熊熊火炬照耀下,巴黎公社革命武装部队从广场圆柱前通过,人山人海,战鼓雷鸣,歌声嘹亮,圆柱顶上一面红旗迎风飞舞。……”学生还分析,说明作者走在巴士底狱广场就联想到当年公社在这里的革命起义,又“想象”出“在熊熊火炬的照耀下,革命武装部队从广场圆柱前通过,人山人海……”的轰轰烈烈的起义场面,以及文章后几个段落中反复出现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地指出:作者正是通过一个“想”字,贯穿全文,“联想”。“想象”,又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如此反复地联想、想象,作者将自己在巴黎时的所见、所闻同我国革命前后的深刻变化巧妙地联缀在一起,抒发了浓烈的革命激情,抒发了对巴黎公社伟大革命的歌颂之情。这样的提示、点讲、讲解突出了这一课的重点,使学生懂得了“联想”和“想象”在记叙文中,特别是在抒情散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此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的重点给予提示,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给他们讲解是很必要的。既然“讲”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就应当把如何“讲”,怎样“讲好,讲深,讲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要努力提高自己“讲课”的艺术水平。
- 上一篇: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理性思考论文
- 下一篇:作文微格训练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