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结构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2 10:38:00

导语:语文素养结构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素养结构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分三步论述语文能力基础这个问题:一、语文基础知识不能单独构成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因为对基础工具性质的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不具备必然的对应性。二、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结构,语文素养结构不仅包括语文理性知识,更包括语文具体材料的积累储备,还包括与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与人生感受的积累。三、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为此,现在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把语文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必修课。(二)严格要求学生牢固地熟记规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三)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原则,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社会生活经验,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结构。(四)改革语文知识教学。

关键词:语文能力基础语文素养结构

***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辉煌的事业都要夯实牢固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性道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何培养语文能力呢?长期以来,一个占主导性的思想是: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把教师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学生准确掌握语文知识作为主要甚至全部任务。这实在是一个悲剧性失误。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近20年,教学质量不仅难以提高,甚至面临每况愈下的尴尬,语文教改也一直只能停留在教学方法、形式上做文章,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述教学基本思想上的失误造成的。所以,要真正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重新认识“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这一思想,要把握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能力的基础,从而真正落实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这一中心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客观地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而言,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学科是知识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培养的是一种“知识性能力”,其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构成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其能力构成要素是对学科系统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的成熟就是对知识正确、熟练而创造性的运用。没有这些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正如没有掌握几何定理就不能进行几何证明,不具备几何证明能力。反之,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就会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总是以知识为序进行知识教学与训练。讲清知识,训练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练习题,自然会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语文学科却不是这样。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是基础工具性,它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其学科能力也不是一种知识性能力,而是基础工具性能力。从表面看来,语文学科的确也有系统的知识,如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固然也能为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服务,但是,这些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却缺乏一种必然的对应性,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也不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教师苦口婆心传授这些知识,并指导学生按照知识点反复训练,可是学生却并不见得就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正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辨析词的构成,却并不会运用词语,让学生知道了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却并不会正确运用比喻句、借代句以传情达意。事实上,尽管许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可是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却不高;相反,有些人语文基础学科并不怎样,甚至有人从来没系统学过语文基础知识,可是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不差。这种“常见的怪现象”昭示我们:语文学科与其他知识性学科是不同的,它不能简单地接受知识性学科的基本教学思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至少,我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基础应有更复杂的构成。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特别强。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都往往要牵涉到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以及思想内容,审美情感等等方面。语文能力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体——文章、语段、句子等作整体性的理解与表达,这样,语文能力也必然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例如对一个句子的理解,不仅要求能从语法上认识其通顺与否、逻辑事理上正确与否,还要能根据语境条件正确领会它的表层与深层的具体含义,并调动自身经验感受品评其思想感情、审美倾向等等。这就给语文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它不可能象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教学与训练,以相应地提高其能力;语文学科只能通过知识的综合体——文章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如果我们按知识类别教学,或硬性地将文章肢解为各类知识来进行教学(现在有些语文课正是这样,不是阅读教学,而是知识点讲练课),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法时,修辞的问题、逻辑的问题解决不了,学习修辞时,语法的问题又出来了;即或知识性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又顾不上思想内涵的挖掘、审美情感的品味,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单项性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的矛盾,使得二者之间缺乏一种必然的对应性,我们不能把语文能力的提高完全寄托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训练上。

还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体系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有较严重的繁琐化,脱离实际的倾向,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知识体系,缺乏对言语行为训练操作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更暴露出对汉语的本质把握不够而对西方语法系统却生吞活剥的严重弱点。其实,同为语文,汉语与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西方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言语中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因而其词汇系统就有与之孪生并行的繁密的言语法则。可以说,不掌握这些规则(即语法知识系统),就难以学好西方语言。可是汉语却是非形态的“人治”的语言。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汉语的特点是以意统形、形随意遣。两种语言有极大的差别,而我们的现代汉语语法却基本照搬西方语法。为了把“人治”语言的灵活性硬套于语法框架中,于是无论词法、句法都大加特例,结果使得汉语语法既无多大实用性又特别繁琐。学习语法知识本是为指导言语实践的,可是在言语实践中,它很难起到规范的作用,甚至干脆被言语主体忘得无影无踪。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呢?又怎么能与语文能力形成必然对应关系,从而成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呢?

大家把中学语文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等,称为语文基础知识。突出“基础”二字。大概认为这些知识对于语文能力的形成而言,是基础性的。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只有不同的类属,多或少的量限,深或浅的难度的区别,并无什么“基础”与“非基础”的界标。而相对于言语实践来说,它恰恰是“非基础”的。因为语文知识本来是对言语实践抽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普遍性规则。只有具有比较深厚的言语实践基础,具备比较成熟的言语能力,才能真正学好这些语文知识。如果不具备比较深厚的言语实践基础和比较成熟的言语能力,这些抽象的知识只能是空洞的概念或教条,很难起到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知识决不能单独构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它至少需要有深厚的言语实践(包括口语与书面语的实践)、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形成了个体语文经验系统,语文知识才会对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认识语文能力的基础呢?先让我们品味一则故事。《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有一段黛玉听戏文的情节,写黛玉与宝玉“通戏语”后分手:

正欲回房,过梨香院角忽听见十二个女孩在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听到的两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身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前日见古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个情节,尽管表现的是黛玉伤感的情绪,但从语文的角度看,却实实在在体现了林黛玉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这里有对语文敏锐的直觉把握,有连类而及的丰富的记忆与联想,有动于衷形于外的审美激情,有随之而生发的对人生的深沉感叹,这已经是审美把握的高级语文能力了。毫无疑问,黛玉没正经八板儿地学习过语文基础知识,那么她的能力从何而来呢?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具体材料的储备与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感受对黛玉语文能力的基础作用。试想一下:如果黛玉没有与宝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情事经历,特别是没有与杜丽娘类似的幽闺自怜的感慨与怨艾,就未必对那“偶然”听到的几句戏文“心动神驰”;如果黛玉没有那丰富的语言具体材料的储备,又如何连类而及地将许多诗词一并回忆再现,从而引发更深刻的人生感叹?林黛玉正是凭借相应的生活经验与丰富的语言具体材料的储备去能动地、深刻地理解戏文的丰富意蕴,从而表现出高层次的语文审美能力。

尽管林黛玉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却是非常现实的。其实,无论是古今语言文学大师,还是现实中语文水平高的人们,或是语文能力比较高的中学生,他们无不是通过多读多写,积累语文材料与语文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所以,我认为,语文能力的基础决不能仅仅限于“语文基础知识”,而应是一个广义的语文知识修养的概念,即语文素养结构,它是以语文具体材料及社会人生经验的积累储备为主要内容,以语文知识为标准规则的学生个体经验系统。它不仅包括语文理性知识,更包括具体的语文材料(如字词句篇),还包括与语文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经验与人生感受。过去的失误就在于只重视学习语文理性知识,而忽视了后二者,而语文能力的基础恰恰尤以后二者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