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得体论文

时间:2022-08-07 06:21:00

导语:语文语言得体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语言得体论文

[内容]

“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是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中对语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1994年考试管理中心在阐释修改后的《考试说明》中强调指出:“语言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语言得体问题。”同时强调“得体方面的测试也将逐渐扩大其范围。”因此,我们研究高考中有关“语言得体”问题很有必要。

一、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得体”,得什么“体”?这里的体不是文体之体,而是指语体。文体是指文章学而言,例如我们的教科书是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编排,而所谓语体,“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由于交际领域(场合)、目的、任务、内容、方式等不同而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按不同的标准,产生不同的分类。我们赞同这种分法,即语体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口关语体又可分为谈话语体、演说语体和论辩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公文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等。口头语体的特点,首先要看对象。我们无论是日常与人交谈,作演讲,还是同人辩论,一定要明确交际的对象,适应对象接受的可能性。例如一个学生或晚辈与老师或长辈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讲究言词的礼节和必要的谦逊;如果以同学、朋友的身份跟同辈人交谈时,又应注意自然、亲切,不宜过于严肃;当你是以老师或长辈的身份和学生或晚辈交谈时,又须庄重一点,同时又要带点关心、爱抚的感情色彩,等等。如果说话时不看对象的话,就可能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说话要看场合。交际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庄重和随便之分,有喜庆和悲痛之分,有内外之别等。鲁迅《立论》中讲的人家小孩满月时,第三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我们暂且不论鲁迅的用意及其他,单就语言得体而言,这第三位客人就没有看清“满月”喜庆这个特定的场合,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也是理所应当的事。第三,说话还要看时间。同一事情在这一时间谈很得体,在另一时间就不合适。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相比,显得更有严密性和系统性。具体说,公文语体,在语言中表现出庄重、严谨、准确和简明的特点;科技语体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和符号性;文艺语体,则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而政论语体最大的特点是鼓动性和综合性。

我们所说的“语言得体”,就要使说话、写文章符合上述各种语体的特点,以达到交际的预期目的。

二、近几年来高考中“语言得体”的现状

1992年的第20题,是把书面语体的文字报道改为口头语体的广播稿,这是考表达方式的转换。1992年的第21题要求将同一内容放在两种不同的情景中进行转述,即由小王通过郭老师的女儿间接转述和由小王直接转述,这时交谈的场合、地点、时间都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关的语言使用必须有相应的变化。1993年的拟通知,主要是时间的变化。1994年第21题,要求对“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这则表达不准确的启事进行修改,这一题错在对象模糊,“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作为主体与“预聘”配合,构成育人学校需要毕业生的误解。1995年的第30题,要求修改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的便条。便条中不得体之处,就在于对象不明。

从近年来高考中“语言得体”的试题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一是选材上实用性强,二是测试点设置在表达方式、场合、对象、目的转换上。

三、“语言得体”试题的发展趋向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语体上已涉及了谈话语体、应用语体,涉及的角度有表达的方式、对象、场合和目的,一些基本的、浅显的测试点已涉及,那么这类题还会不会考?怎么样考?我们认为,根据考试中的“得体方面的测试也将逐渐扩大其范围”的阐述,很可能今后还要考。考什么?我们想不会再简单地重复。首先,政论语体,考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政论语体,广蓄并收各种语体的用词造句。如公文语体、科技语体,一般不用方言、俗语,科技语体长句复句为多,往往有多种附加成分;文艺语体的短句、单句居多,很少带有附加成分的长句;而政论语体,可以兼而有之。在表达方式上,公文语体、科技语体中一般不用形象的描绘法,而文艺语体中不用科学的论证法,但在政论语体中除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外,还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所以政论语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宜用为测试语体得体的材料。其次文艺语体可能性也不大。文艺语体的用语,表达方式为人所熟知,在得体性上错误率低。测试的可能性大的语体还是以实用语体为主,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次之。先说科技语体,它极少使用甚至排斥那些具有口语色彩,意义未经规定的日常生活用语。例如物理学中用“力”而不用“劲”,化学中用“碳酸钙(CaCO[,3])”而不用“石灰石”,不说“耳朵、鼻子”,而说“耳、鼻”,不说“根子、杆子、叶子”而说“根、茎、叶”。第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公文语体。“一、本军三大纪律八项

(附图{图})

……以上内容如果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那么至少有几处必须改正。”训令作为公文语体,它必须庄重严肃,因此,a处“它的”改为“其”,b处“稍微有些不一样”改为“略有出入”,e处“就拿这个作为标准”改为“即以此为准”,f处“一把手”改为“最高首长”,g处“用命令的形式去做”改为“以命令施行之”。改后的词语,带有文言色彩,使“训令”更庄重、严肃,符合公文的语体,否则,会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不严肃。

最后谈口头语体和实用语体。如果测试语言“得体”,那么这两者还是首选材料,但是很可能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个“更深层次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将在句式运用和表现手法上唱大戏。

四、解析“语言得体”试题的基本对策

考试说明中,“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的总的要求,也是我们解析这类试题的行之有效的钥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一点,切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方面来说明。

1.方式不同,用词有异。1992年第20题,由书面语体改为口头语体的广播稿,表达方式改变了,有些用词当然就不同了。“震灾”“赈灾”读音相同,作为书面语体,读者不会混淆,但作为广播稿,要求听众在听一遍后,就能分清两个词语的区别,几乎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括号里的说明,作为书面语体,读者一目了然,作为口语的广播稿则非换不可了。这说明不同的语体,对词语的选用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平时要丰富学生的词汇,了解各种语体的特点以及用词的表达特殊要求,以达到考试时能得心应手的目的。

2.辨清场合,及时变化。场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场合包括地点及由特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氛围。狭义的场合是指说话双方以及时间、空间等因素构成的语言环境。我们所指的场合一般指后者。这里需分清说话人的对象、时间、空间等因素,遣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入乡随俗”。例如1992年第21题,小王的直接转述和由小王通过郭老师的女儿间接转述,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间有异,因此,选择词语也应随着场合的不同,对表达时间、地点、人称、称谓的词语各加转换,此外,还要对某些语句作相应的调整。

3.区分对象。1995年第30题,周华同学给金馆长的便条上的错误,就是没有分清对象造成的,她没有把自己放在参观者和晚辈的位置上,以致用语不得体。有一年上海高考的一道小作文题: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要光荣退休了,班级准备开一次欢送会,请一篇欢送辞。有的学生写得不错,但也有的学生说什么“您离我们去了”,“你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欢送词变成悼念词了,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看清对象。

我们现在把表达方式、场合、对象分开来阐述,目的是为了说得清楚些,实际上有时很难把它们分开。

总之,我们研究高考中的“语言得体”,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为提高学生素质着想,只要我们平时教学注意到并加以科学地指导,这方面的素质是可以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