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思路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7 06:07:00

导语:绿教学思路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绿教学思路管理论文

[内容]

高中语文的教育对象——高中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积极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对现实的审美态度也逐渐形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一些艺术作品已经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审美,进行鉴赏。这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如何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去分析结构,归纳中心所能达到的了。

朱自清的散文,有精巧的构思,凝炼的语言,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却诚如郁达夫所说,是“贮满”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其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而我们学习这样的散文,重点也就在于如何读出文中的“诗意”,找出如何表现“诗意”的方法来。

一篇文章便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要先从整体上去领略它的美,品味它的艺术魅力,譬如油画若只注意一点,便只能看见一块油彩,而要整体地观赏,才能见到全貌。文章要达到这一目的便要多朗读,多揣摩,从中体会文中的意蕴。教学《绿》时,除了让学生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一边是播音员的极富感情的范读,一边同时配以欢快优美的钢琴曲,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让他们想象着已来到汪汪一碧的梅雨潭边,眼前仿佛是飞花溅玉的流瀑,以感受文章整体传递出的一种意境美,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总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问题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认识能力。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找出文中的观察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文章写景的顺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移步换景”的手法。由于学生刚刚随着录音神游了一回梅雨潭,这个问题也很容易答出来。

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他们已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却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这个问题虽有些难度,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但问题的目的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作品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训练学生精读的习惯。

当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时,情感因素就会转化成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他们不仅去进一步体会课文中和教师的言语活动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而且更去探究课文作者和教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那些思想感情的。

此时,就不失时机地提出第四个问题: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要把这单一的颜色写得丰富多彩,需要高超的笔力,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描绘了绿的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首先是拟人的方法,作者把绿当作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对象似乎有了感情交流。这样一方面描绘了“绿”的动人的神采,一方面也抒发了作者陶醉在自然美中的情怀,达到了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目的。

这时情绪饱满的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例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招引”一词就把“绿”拟人化了,仿佛“绿”是有知觉的、有感情的,她在“招引”游人了,这就写出了“绿”的诱人的魅力。在接近了“绿”之后,作者对“绿”的感情更真挚,更深沉,甚至陶醉在“绿”的诱人的魅力之中了,对“绿”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告别“绿”时写道:“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掏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已是如痴如醉。最后以征询的口吻问绿“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真是我见犹怜。

这些地方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写得婉转动人,使读者不能不受到感染,也和作者一样对梅雨潭之“绿”产生倾慕与热爱之情。

其次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们的作品里,就声如耳间、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朱自清更是此中高手,先从总体上作比:“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总的一笔将那“平铺着的、厚积着的”、“满是奇异的绿”比喻得极为自然,而且富于想象。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一步描绘绿的神态。“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这是写水的波纹。丰姿卓约的少妇是美的,是有着无穷韵致的,少妇的裙幅又是何等样的摇曳多姿,这水波又该是何等样的让人心醉神迷呢?不由得让人浮想连翩,又不由记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诗句来。赏析到这里,学生的想象力已达到了一个再创造的高度了。学生很快继续找到比喻句: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先写其光泽,再写其柔嫩、滑软,不仅状其形态,而且状其质感。用“一块温润的碧玉”写其纯净无瑕。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衬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可谓出神入化。

为了突出表现梅雨潭之“绿”的特有神采,作者又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各地有名的绿同梅雨潭之绿来对比:虎跑的绿壁“太浓”、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都不能与梅雨潭明暗适中,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作者用这种细致的比较,同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描写颇有相似之处。宋玉写的是东家之子美的恰到好处,这里是绿的美恰到好处。

作者还嫌不足以道出梅雨潭“绿”的美,绿的奇,又运用奇妙的想象“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由绿的轻盈、妩媚才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由“绿”的活力才想到临风飘举,由“绿”的明彻和奇异才想到明眸善睐,——状极了“绿”的神奇。

至此,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融于景中的情,真正体验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个问题是本课分析的重点,这一部分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手法,写出绿的诱人、奇异,要体会出这些也同样需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感情与文章相通,与作者相通,与自然相通,培养了他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当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工具所特有的神奇的表现力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以上述的思路为范例,举一反三,也试着运用其中的某些方式、手段来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带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活动,也可以说是在情感因素推动下使语文学习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由吸收到表达。譬如学习“绿”,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中的那种意蕴、那种诗意、那种深情,并进一步理解这种深情是如何通过特有的方式、方法真切地传达出来的,通过讲读课文,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在传情达意上的适切和语言具有的高度的表现力时,他们就有可能在以后的说、写活动中借鉴这里所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段来适当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上不难看出,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体会它的意蕴,领略它的艺术魅力;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使自己进入情境,进入作者所述的事情当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去体验,把作者摹状的物置于眼前,摆在身边,反复玩味,这样就能触摸到作品中的脉搏,深入体察到作品中的情致意趣,进而去学习借鉴,并加以吸收,为我所用,由审美鉴赏而到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