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原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9:27:00
导语:小学语文教学原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有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说明》明确指出摘要:“工具性,指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工具,日常交际的工具,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的工具。”“思想性指语言文字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还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缺一不可的。”
(一)注重“语言”和“语文学科”概念的混淆
语文学科的相应科学是语言学。内容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根本属性必然要为语言的性质所制约,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表达心理的符号系统”的形式存在。
语文学科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学校课程是实现教育的手段。
语言和语文学科都具有工具性,但这“工具性”的内涵也不是等同的。语言的工具性指的是它的社会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因此,不能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学习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和“语言”概念的混淆,会导致只强调语言文字形式方面的练习,忽视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语文的教育功能会被大大削弱,而且学生的语言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二)注重“人文学科”和“线性学科”概念的混淆
语文属人文学科,数学属线性学科。小学语文学科和线性学科既有同一性,又有非凡性。它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文字练习。
(三)注重“语言”和“思维”概念的对立
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二者的同一性。但他们仍有区别。主要在于“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思维是熟悉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定和推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练习和思维练习应同步进行。
一些优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贯彻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语言,并进行思维加工;注重练习梯度的合理性,寓思维程序于练习之中;注重思维的练习层次,在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的基础上,理解“怎样写的”,“为什么而写”;注重运用“对比”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在听说读写练习中,相机指导,点拨思路;注重结合语言练习,渗透规律,晓以学法,使学生领会课文是怎样读懂学会的;注重技能迁移,促进能力的形成;注重评价学生练习效果时,不仅评判正误,点拨思路,还从速度、深度、有无创见等方面加以肯定。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体现了对学科属性的透彻理解。
(四)注重“语言”和“思想”的割裂
“语言文字练习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已成定论。但是,从教学实践看,却体现得不尽人意。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是思维活动的内容和结果,语言和思想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结果,无不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词、句表达出来的,甚至连标点符号的使用有时也带有感情色彩。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甚至于修饰,无不围绕中心,服务于表情达意。很难说学完了一篇课文,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感慨,或心得甚少,就算是理解了语言文字。没有引起“共鸣”的阅读练习,不能说是成功的。一些优秀教师,“教”书为“育”人,和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在钻研教材时,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项目;注重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明”理、“悟”道、“激”情、“导”行;注重以教师之情,启发学生领会作者之情,形成教育的氛围;注重经常坚持“自然渗透”,使教学形成熏陶感染的过程。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个极其复杂的新问题。只要我们不但注重概念的“外延”,而且更注重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熟悉,定会取得真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观念?长阳县教研室向贤陆老师认为应突出以下几点摘要:
1.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新问题、推动他们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索,主动的解决这些新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和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喜好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和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产生越学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2.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辨证教学思想。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是学生终生收益的事,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和突出这个观念,这也体现了由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转向素质教育的终生行为。如看书、归纳、小结、观察思索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办法、有目的的实施培养,在步骤上可采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分内容实施。在方法上,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知道学法;二是必要时专门组织学法知识讲座,集中解决一两个学法新问题;三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3.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
基础教育既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又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从这个目标出发,就决定了培养人才的多层性。再则由学生本身的性别、年龄、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也客观造成一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能水平的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了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次从教材内容来讲,也设置了许许多多的反映智能的层次性的新问题。综上所述,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因而课堂教学必须抛弃一班学生、一本书、一样要求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因材施教决不是歧视或变相忽视差生,而是要求教师在班级式教学情况下,如何辅导差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教学不偏离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另外也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使优等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进一步提高智能水平的新问题,从而达到在一节课内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继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4.科学的把握和实施每一教学环节
科学的把握和实施每一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是达到课堂高效益、高质量的必经之路。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精通或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课着手从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一是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注重收集整理多种教改信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总结提高。二是要从每一节课做起,在备课教课中,认真审阅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看其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知识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在智能上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情感上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喜好和学习主动性。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1.抓根本——提高熟悉能力
(1)钻研教材,把握要求。
(2)遵循规律,探求方法。
①串“联点”,在语言环境中教学字词。
②借“撑点”,于读写重点练习中学方法。
③寻“空点”,循作者思路拓展思维。
2.讲落实——强化基本功练习
实践告诉我们,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和作业是抓基本功练习的一个依据。因为课后作业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重点练习和一般练习的内容、序列和层次。它揭示了教学的重难点,告诉我们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揭示课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依据作业去组织教学,能教的准,学的快,双基练习也落到了实处。
3.辟渠道——提供个性特长发展场所
如建立朗读读报、习作喜好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组织班级新闻会;散文、诗歌朗诵会;主题班队会;利用课堂边角时间举办朗读、背诵、默写、讲演比赛;建立“墙报小组”、“通讯报导小组”等。
- 上一篇:城管城市管理工作思考
- 下一篇:城建公司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