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新教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时间:2022-04-27 02:53:25

导语:统编语文新教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统编语文新教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自信”的渗透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如课前,文化自信设计不可或缺;课中,文化自信渗透不可或缺;课后,文化自信印证不可或缺。作为教师,应把这一切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做精做细做实,以此让学生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当然其精神大厦也建立得更加坚实。

【关键词】统编新教材;文化自信;设计;渗透;印证

精心解读统编语文新教材主编温儒敏和全体教材编写者的深刻用心、编排特点和选文特色,我们惊喜的看到,新教材重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与学习,而这,实际上就是重“寻根、立魂、养心”,实际上就是重“文化自信”的温习、渗透和传承,实际上就是注重学生精神大厦的奠基与崛起。“要有光,能够点亮儿童的生命。”[1]“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束光”,能够点亮内心,照耀前方,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一、课前:文化自信设计不可或缺

悉心调研当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发现新教材实施过程中重字词训练而轻文化自信渗透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应进行必要的“纠偏”或“侧重”。字词句的理解固然重要,然而文化自信的渗透、人文生态的建设和品性精神的滋养也不可或缺。作为教师,从一个大的视域进行课前资料上的精雕细琢,不仅仅是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比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选取了我国古代的几篇经典作品,从主题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而这,恰恰就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极好的典范之作。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课前备课环节,就应该强化文化自信方面的设计。如孟子《富贵不能淫》中,“何为大丈夫?”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孟子这一观点的践行者。究竟是哪些仁人志士?基于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挖这方面的资源“为我所用”,当然更重要的从更多事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南宋时期的文天祥……实践证明,课前准备得愈充分,愈有课中的精彩、厚实和多姿。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删减、补充,使之变成沉甸甸的德性滋养的资源,使之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维他命。或从作品思想的渊源出发,或从当世时代的背景入手,或从作品更深处的脉络说起,让学案一开始就置于一个周全的视域中,让“语文味”和“文化味”结合起来,为课堂的博大、坚实和深远而奠基。

二、课中:文化自信渗透不可或缺

课堂是践行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让文化自信汩汩而出,不是靠简单的词语解释、诵读背记和中心归纳就能完成。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讨论、反馈、顿悟、对比,或能不知不觉渗透文化自信,不经意间润泽其心灵、沐浴其情感、滋养其品性。还可以引领孩子们与古人对话、与大师交心、与伟人沟通,在感受伟大灵魂的同时,一点一滴积累文化自信。例如,学习“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诸多问题渗透文化自信,如“‘愚公’真的‘愚’吗?‘智叟’真的‘智’吗?”“公”是敬称,“叟”是贬称,这样如此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在“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意味着怎样的自信?他的“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挖平”的自信又来源于什么?这样的渗透让孩子们意识到:自信来源于人民群众,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有强大的自信,就能推翻“两座大山”。同样的,在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五首》时,在领略这些千古名句时,对比苏轼评陶渊明的《饮酒》,陆游评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沉入到诗词的深处,揣摩艺术特色、积淀文化自信、传承高尚品性,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教师有意而为之,文本涵咏中、言词交锋处、碰撞切磋中,哪里能不闪现出文化自信的光芒呢?

三、课后:文化自信印证不可或缺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经典名篇中时时可见,现实生活中也时时发现其“影子”。于是,课堂渗透,课外印证,不仅仅是教学历程中应有的走向,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中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诉求。作为教师,应把文化自信印证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做精做细做实,以此让学生走得更远,当然其精神大厦也建立得更加坚实。《富贵不能淫》的教学临结束时,引领孩子们说说当今现实中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学习临结束时,引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顿悟到新中国正是起步于忧患之中而最终强盛起来;学完《愚公移山》后,细数今日的新时代“愚公”,比如一生只为修一渠的黄大发;学完《周亚夫军细柳》,例举今日更多的“刚正不阿”的例子,以此发现文化自信正在一点一滴的传承。还可以引领学生写一写,因为“从读到写是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比如写写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印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写如何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攻克知识上的难点?写写如何学习周亚夫的精神复兴中国梦……这样的读写结合中,文化自信再一次被鼓胀,再一次被强化,假以时日,或成为精神骨骼中“血肉相连”的一部分,而这不正是统编语文教学和发展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徐冬梅.回到常识的儿童母语教育[J].教师月刊,2013,(4):54.

作者:赵国庆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柏树镇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