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研究
时间:2022-10-07 09:34:08
导语: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发挥课后练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从“课后练习”的构成、编写特征、类型等内容切入,探究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课后练习编写特征。研究发现:练习量少而精,类型多样,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开放类练习增加,注重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在教学中注重练习的基础性,以练习辅助文言知识积累;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以练习指引学生文本阅读;注重练习的生成性,以练习沟通文本教学与社会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
对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研习,将有助于深入把握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意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一载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气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此,笔者将从课后练习系统的模块设计切入,以“课标”与核心素养培养为本,立足于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理性分析、探究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系统的特征,并在练习使用方面提出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文言文教学提供帮助。
一、文言文课后练习构成分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自新课改以来,经历了由“练习”再到“研讨与练习”到“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反映出练习由偏重应试的机械训练到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文化修养的提升与言语知识的积累并重的转变。其“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的设计更强调学生在开放、自主、探究的环境中达成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共有文言文10篇,练数共计49题。每课课后有4~5道练习题,在构成上多采用“2+3”的组合方式,涉及亲情、学习、生活、自然、人生、家国等不同主题。笔者基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与语文学科特性、文言文自身特点,将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整理为记忆—积累性练习、理解—应用性练习和探究—拓展性练习(详见表1)。由数据可知,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在课后练习的结构组合上以理解—应用性练习(75.5%)为主,记忆—积累性练习(48.9%)次之,再者为探究—拓展性练习(14.3%)。记忆—积累性练习,包括文言常识、词句翻译、背诵默写,旨在强化与巩固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对文章精彩片段的记忆与积累;理解—应用性练习,包括对词、句、段、章的理解以及文本旨趣、作者情志的品位,意在促发学生结合自我语文经验与人生经历生成对文章的深度认知,并在同类阅读中实现认知能力的正向迁移;探究—拓展性练习,指以目标为指向,立足于文本认知而延伸展开的实践性练习,其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验性活动,需要学生切实地动口、动手、动脑去“练”,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实现知识与能力相互转换。可见,当前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探究—拓展性练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弱化的现象,其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仅占6.1%,书写能力的训练仅占4.1%,这对学生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二、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特征
课后练习作为语文教材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写设计在遵循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应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最终指向。由此,笔者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探究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特征。1.练习量少而精,类型多样,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需要。课后练习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的过程之后,合理把控“量”,达到“质”“量”平衡,同时更多地关注练习形式与内容的多样与多元。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题设计更为均衡。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10篇,课后习题总计49题,每课4~5题不等。习题的编写避免了“大题套小题”,形式更为简明,习题的信息承载量也有所增加,习题的导向作用更加突显,有利于教学内容准确而合理地生成。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繁重课后练习造成的教师教学重心偏移以及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使文言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更具有指向性、方向性,也促使学生在精简的练习中得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系统化训练;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其能切合自身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作业练习,并进一步展开研究性深度学习,达到对课文的全面深度解析,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个体的文学素养。在习题类型设计方面,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以认知、技能、情感为维度,可整理为三种类型,即记忆—积累性练习、理解—应用性练习和探究—拓展性练习,这三种类型又可根据题型在能力训练上的偏重分为知道、领会、生成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机械编写,实现了题型多样、设计精巧。既关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注重在练习设计中融入思维训练、能力迁移等因素,从而多角度、全方面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2],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如《狼》中,要求“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此用意一方面在于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精确捕捉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习题答案预设方面来看,可分为确定性练习题和不确定性练习题。因文言文文本的特殊性,教材课后习题确定性题目仍占有一定比重,旨在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学生能准确、快速地阅读一定篇幅的古文,品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同时,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组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确定性练习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其设定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养成其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完善学生的个性。2.开放类练习增加,注重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培养。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开放性练习增加,练习的设计更为“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3]。开放性练习多由探究—拓展性练习和理解—应用性练习构成,意在沟通语文学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发展语言能力,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批判新思维的培养。这类练习主要有:(1)基于资料检索的讨论交流项目。此类练习的设计分散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个版块,注意调动学生对网络、工具书、电视媒体等学习资源的有效使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搜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如《论语》十二章中,要求学生收集《论语》中由语句逐渐演化固定,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此设计,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明晰成语的渊源,对于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锻炼作用。又如《诫子书》中,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义,质疑解难。此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旁批等对文本解读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敏感度与利用率。再如《孙权劝学》中: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它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卿獉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獉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獉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獉獉!大兄獉獉何见事之晚乎獉!此设计,在于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更是对学生古文常识的扩展。古文中,称谓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变化,一定语言背景中,自称与他称更反映出当下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等。故而,此处称谓的搜集、积累,对于深度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情志旨趣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2)基于课文的言语训练项目。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之一,文言文课后应用性练习的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其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也融入了对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训练———“说”与“写”。“说”与“写”是语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两项能力,文言文教学中,对此的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说”,是以理解为前提,立足于课文内容与自我语文经历和人生经验———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写”,是跨越时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整理思维、反思创新的一种方式。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设置了一定的开放性练习来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如《世说新语》两则、《卖油翁》中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述的故事。此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炼、重组能力,更直接提供了锻炼平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如《寓言四则》中要求立足课文改写寓言,让学生在有据可循的基础上“纸上谈文”,真刀实枪地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点燃其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对课后练习使用的建议
1.注重练习的基础性,以练习辅助文言知识积累。语文学科作为以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选择、开发、更新、完善的过程”[4],其基本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言文因其古文这一特殊身份,字词、文言常识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更为紧要,文言常识的积累是读懂文本的第一步,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感受文章所体现的丰富内涵、把握文章的情志旨趣。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版块无一不涉及字词的解释、积累、应用类题目,总占比近50%。教材以此直观的形式点出,该文所必须掌握的重点字词,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这对教师字词教学重点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2.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以练习指引学生文本阅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指向标之一,文本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都隐藏于其中。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遵循了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微观层面以课为单位,立足文本横向拓展;在宏观层面以单元、册为单位,符合单元教学主题和该学段语文教学目标,建构纵向联系,打开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个人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使用上应以练习指向为线索,给出阅读建议。如《卖油翁》“积累拓展”版块: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也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此部分练习设计,引入宋“重文轻武”之风气以沟通古今,建立纵向联系,而后以反问方式通过他人质疑向学生传递批判意识,以横向拓展文本解读深度,指引学生辩证思考,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5]。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引学生明确课后练习指向,利用课后练习信息,以思辨而包容的姿态更为贴切且自然地进入课文,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意蕴,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有质地开展。3.注重练习的生成性,以练习沟通文本教学与社会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即建立起学生自身语文经验与作者独特语文经验之间的联系。这同样也适用于课后练习的编写。文言文篇目,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空间限制,学生难免会产生距离感,而课后练习则可以作为一个联系两个时代、两种生活的纽带。部编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增加了情境元素,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实际,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沟通文本教学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生成自我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材料的收集与阅读过程中基于批判性思维一步步走进文本世界,基于兼容并包的意识建立自我生活与文本世界微妙而密切的联系。“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6]这种模仿和实践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语文练习系统的设计。可见,练习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一方面,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需紧扣时代脉搏,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方面,即教师对练习的应用———教师应革新自我教材观,充分研读课后练习,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或改用,或沿用,以发挥练习在引导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1.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倪文锦.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从语文教材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1(5):33-37.
[5]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3.
[6]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J].文字改革,1963(4):5.
作者:陈文玲 罗丹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上一篇:大学语文课程群与地方文化建设分析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论文